“双碳”时代已来!早有准备的青岛,正在抢抓机遇。
7月22日,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推进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和20余个省市的参会代表共聚青岛,为高质量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建言献策,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一大亮点在于,此次会议不仅聊的是“双碳”,更成为“碳中和”的践行者。经过权威机构核算和认证,本次会议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19.69吨,会前已通过购买并注销碳信用的方式实现碳中和,并由北京绿交所认证为“碳中和会议”。
去年年底,青岛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这从更高层面上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同时也意味着青岛将拥有更多“先发优势”,加快为全国绿色发展提出“青岛方案”,贡献“青岛力量”。
为了助力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为期两年的“绿色城市”试点期,对于青岛而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能否在此期间完成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将是对一座城市全方位的考验。
01
全国首个,为何花落青岛?
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
“双碳”大考下,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谋定“绿色发展”这一命题,蓄势待发。 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资料显示,中国7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因而,城市被视为推动落实发展方式转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分布式引擎”。今年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围绕“绿色发展”下足功夫,深圳率先发布GEP核算制度体系,不唯GDP,强调绿色价值;上海提出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的目标,为绿色产业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聚焦青岛,绿色城市的构建具有鲜明优势。作为一座素来与绿色结缘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最大的本土优势。在城市建设方面,青岛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称号,一项项殊荣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内涵,增加了美誉。 可以说,在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已融入青岛的城市肌理,这些年,围绕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青岛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工作,海绵城市、绿色建筑、低碳城镇等建设成为重要实践平台,低碳生活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
参会人员了解被动房使用的建筑材料。
以青岛住建领域为例,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的国家级试点不在少数,涉及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材等各个领域。这些国家级“红利”都成为青岛构建绿色城市的基础和优势,同时也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首个“绿色城市”试点落地青岛,既是由青岛的本底优势决定的,同时也基于空间无限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放眼全球,美国伯克利、德国弗莱堡、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都是全世界公认的绿色城市典范。“以阿德莱德为例,在绿色城市建设实践中,首先做到统筹规划,做到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能源规划等高度统一;其次围绕规划目标,落地做实支撑项目,如交通电气化、绿色能源、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等;最后做到绿色金融、政府补贴计划等保障措施多样化,以及政府、企业和民众多主体协同并全面参与其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与建筑环境学院教授左剑告诉观象君。
02
试点半年来,青岛进展如何?
中德生态园体验运营中心。
在荣华建科装配式全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工作人员正操作混凝土布料机智能布料。
绿色城市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公园,修几条路,而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理念,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保障。
试点启动仅半年多时间,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政策支持,抑或是项目载体,青岛的试点工作已经破题起势、初显成效。把“绿色城市”试点工作顶格推进,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生态、绿色建造、绿色生活四大领域,着力建机制夯基础、谋长远求实效。
在体制机制方面,青岛坚持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各区市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针对试点工作量大面广、涉及部门职责交叉的实际,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建立大城市更新、大城市管理两大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切实做到日常管理模块化、工作运行扁平化,实现统筹联动一股劲、工作推进“一盘棋”。
今年年初,青岛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青岛构建“绿色城市”的路径也随之清晰——将试点工作细化为4大类27项具体任务,内化为城市长期行为和自觉追求。与此同时,出台今年的试点行动计划,制订年度30项具体工作目标,每项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可以说是“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攻坚”。
有了顶层设计,也就意味着青岛拥有了一部绿色城市构建的“基本法”。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在执行落实层面,青岛也有了明晰的路径——把握“片区、平台、项目”三大关键,着力构建一个点面结合、协同联动的推进格局。首先确定了5个试点片区,重点在环胶州湾核心区域布局上合示范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验区、青岛国际邮轮绿色港区试点、西海岸新区零碳先行区、中德生态园零碳园区、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目前各片区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其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等平台,提升试点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最后紧抓项目载体,培育一批以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零碳社区为代表的绿色城市建设标杆项目,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落地转化。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正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针对此,青岛与金融机构、企业主体合作“牵手”,打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多模式支持的“组合拳”。今年,青岛先后开出全国首张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单、“减碳保”建筑节能保险保单,发放全省首笔1000万元“碳中和”贷款和首笔5亿元“碳中和”债券。目前,全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925.34亿元。
今年以来,青岛系统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取暖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启动城区“煤改气”清洁取暖建设,开工建设城市天然气管网176公里、加氢站3座,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热能力220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城区全部达到清洁取暖要求。
据悉,目前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已实现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今年新增星级绿色建筑标识12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26.8万平方米,全市已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6339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接近4000万平方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试点期间,青岛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放在突出位置,一体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强功能、自然生态优环境。今年以来,全市轨道交通实现六线并网运行,运营里程达到246公里,跻身全国城市前十。启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10.3万平方米,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43个,惠及居民5.5万户。
03
这次“碳中和”会议给青岛带来了什么?
有了“全国首个”这一光环的加持,青岛绿色城市建设收获了更多目光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认为,青岛的绿色城市建设要以智能建造为技术支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产业路径,实现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建造,改变粗放式的城市建设方式,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利用智能技术对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方面进行运营管理,这对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徐伟也为青岛出谋划策,他认为要加快城市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特别是供暖能源的低碳化。在建筑供暖能源方式上,应该有革命性的变革。此外,建议青岛在试点过程中,要做到连片或者整区域的先行先试,达到率先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瞄准“双碳”目标,已有一批示范项目在青岛相继落地。此次推进会上,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设银行、中建股份等多家总部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莱西市政府也分别与青岛银行、建设银行青岛分行签约,在绿色城市建设和绿色金融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促进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工作,本次会议签约将为青岛绿色城市发展带来绿色金融支持额度共计4100亿元。
与此同时,为提高全社会的减碳意识,鼓励居民低碳生活、低碳出行,将碳普惠减排量用于支持青岛市的碳中和,本次会上,由中国金茂青岛公司会同青岛国信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碳普惠平台正式发布,市民可在碳普惠平台上注册并践行公共出行等低碳行为,通过每日计步、公交乘车码、琴岛通刷卡乘车、NFC交通卡乘车等低碳行为计算减碳量,获得碳能量记录,真正实现“人人减碳、人人受益”。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借着“碳达峰、碳中和”的风口,今天的青岛正努力开辟绿色发展路径,勇担使命,敢为人先,敢想、敢闯、敢试,带着更强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让绿色融入城市血脉,在更加绿意盎然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作者 | 冰洁 摄影 | 刘栋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