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连日来,“暑托班”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明确表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同时,也强调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
每逢暑假,双职工家庭都为“孩子没人看”发愁。此前,虽然有校外培训机构办的暑托班存在,但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质量也参差不齐。今年各地的新动向是,官方暑托班纷纷涌现。比如,北京市将由各区教委面向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组织暑期托管服务。本着公益、志愿原则,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适当收取费用。在全国,除北京之外,上海、苏州、南京、无锡、武汉、宁波、泉州等多个城市也开始实施官方托管;在省内,泰安、潍坊、淄博、枣庄、滨州等地紧随其后。
官方暑托班堪称“正规军”,其遍地开花,意味着这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各地官方暑托班运作方式不同:泰安的模式与北京类似,都是学校提供服务,且明确了托管时间。上海的暑托班由上海团市委、市教委等单位组织。苏州市文明办在全市开设1183个“家门口的暑托班”,不收取任何费用……无论那种形式,都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切实之举,是主动为市民解除痛点。这样的行动值得点赞,老百姓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教育部的态度是明确的,既要给家长减负,也要避免给学生增负。教育部强调“志愿”二字,“不得强制”。但同时,导向也是鲜明的。“对志愿参与的教师应给予适当补助,并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对于教师来说,评优评先意义重大,以此作为参考,号召力很强。教育部对应的主要是官方暑托班中的“北京模式”,在这种鲜明态度之下,暑托班复制推广的阻力会相应减小。这种模式也被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釜底抽薪,毕竟,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以及专职教师等,都是绝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教育部强调“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也是避免有些地方抢跑,打乱教学进程,恶化教育生态。多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暑托班的抢跑式教学,加剧了教育“内卷”,而今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官方暑托班要充分保障师生双方的权益,才能长期良性发展。一方面,暑托班不仅要“托”得放心,还要“管”得安心。教育部门只强调了暑托班不能干什么,却并未规定应该干什么。学校虽然在日常教学上是“正规军”,在暑托班管理方面却是“新军”,大多数教师也是“新手”。另一方面,重视教育要以“尊师”为先。无法回避的是,暑托班会给很多教师增加劳动量或延长劳动时间。最近,官方及时澄清了“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谣言,具有部分纠偏作用。但在暑托班推行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好教师的权益,不能让人白白付出劳动,让补助和奖励落到实处,确保教师的“获得感”,
官方暑托班直面市民在教育方面的痛点,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对一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直接考验。能否尽快拿出实际行动,如何兼顾各方诉求,找到适合当地的精细化安排,需要城市真诚面对,认真作答。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