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阁 | 解锁青岛艺术产业的密码

文/王学义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艺术展。最近几天,2021中国(青岛)艺术博览会为市民带来了精彩的“艺博会时间”。这场家门口的盛会,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也勾勒出一条产业链的清晰脉络。

青岛的艺术气质与生俱来。就文脉传承而言,在中国现代和当代艺术发展史上,青岛都占有一席之地;就艺术实力而言,很多青岛籍艺术家正活跃在国内一线城市、一线市场;就艺术土壤而言,青岛每年都为各大艺术院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而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把青岛优质的艺术资源,有效转化为本土的产业财富?这是多年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青岛连续举办三届艺博会所要努力解锁的发展密码。


打造全国知名的艺术平台,让艺术赋能城市常态化、可持续化。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青岛艺术家选择去北京郊区的宋庄画家村租房,在那里创作。宋庄的日子很清苦,但有圈子,能接触一手资讯,也有市场,作品有可能卖出去。有的艺术家就这样一步步闯出名堂。他们内心对青岛很依恋,即便人在北京,画的依然是青岛的大海。近年来,随着青岛对艺术越来越重视,一些艺术时尚园区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很多艺术家也从北京返回青岛。如今,艺博会为青岛搭起了宽广的艺术平台,其运营总部落地市南区,更让人期待这一盛会尽快与青岛融为一体。毕竟,一个产业的质变无法在几天内完成,终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把流量变成质量,把“游客”变为观众,把“到此一游”变成专程而来。今年夏天,青岛美术馆等场馆中迎来了大量人流。这让人欣喜,但不难看出,其中部分是“游客”,而非观众。当然,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权利和个人视角,但让市民拥有更高的审美力,是一座城市美育的重要内容。在上海,很多文化艺术场馆定期开办各种讲座,各社区也创造条件,让艺术家与居民面对面,让艺术走入日常生活。只有在“游客”变成观众之后,才可能为艺术品买单,变成消费者、收藏者。也只有本土的消费者、收藏者足够多,才能形成本土艺术品市场,进而支撑起一个产业。

大力培养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管理者,涵育鼓励创新的艺术生态。艺术创作在初期很难有立竿见影的商业收益。在北京、上海等艺术产业链相对齐全的城市,青年艺术家可以申请专项艺术基金,也可能被画廊、经纪人等看上,签下培养合同。上海和深圳尤其注重对青年艺术管理者的培养,因为他们既懂艺术又懂市场,能激发一座城市艺术潜在的活力。青岛是一座“青春之岛”,也在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不妨考虑将优秀艺术与创业创投等有机结合起来,在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艺术产业插上资本的翅膀。

艺术是城市的灵魂,具有跨界属性,能对各产业产生联动效应,给城市带来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眼下,青岛正努力完善艺术的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以完整闭环助力城市实现跃迁升级,以艺术之光照亮城市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