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到“示范”,“青岛供应链”更强健

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将围绕“76200”补链、延链、强链、固链,及时推广先进模式和经验

从“试点”到“示范”,“青岛供应链”更强健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线。

青岛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向更高水平不断进阶迎来全新契机。

7月13日,商务部等8部委联合公布了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10个示范城市和94家示范企业名单。其中,青岛成功入选示范城市,是除北京以外唯一的北方城市。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国赫通供应链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同步入选示范企业。

这是继2017年以来,青岛入选全国供应链体系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后,再次承担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任务,标志着青岛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率先跨入创新发展、智慧创建的新阶段。

近年来,立足于供应链体系建设资源禀赋和工作基础,青岛重点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产业带”和“供应链+”创新工程建设,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迭代升级、生态体系建设、产业区域协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项项可供借鉴和推广的青岛经验。

从“试点”到“示范”,意味着青岛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经验探索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可以预见,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之路将在这一次次探索中铺就。

■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COSMOPlat大规模定制虚实融合示范验证平台。

什么是供应链

对于供应链这个概念,大家其实并不陌生。供应链演变自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目前业内较为精确的释义为:“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通俗一点讲,以手机为例,从工厂生产出来,最终到消费者手中,其间拥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手机品牌想要生产一款手机,在设计研发的基础上,还需从上游芯片、主板等元器件的生产企业采购原料,通过专业生产线组装成型后,再把手机成品交给代理商、分销商等零售方。至此,消费者才有机会接触到手机,继而形成购买。

这个过程中,一环接一环的链条就可以称其为“供应链”,它串联起了研发、生产、采购、销售、仓储、物流、零售等。根据行业不同,供应链的具体形态也会有所不同,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的行业特性会形成不同的特殊供应链。

传统的供应链组织结构适用于以产品为导向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但在用户、市场需求突变,新模式层出不穷的当下,传统的供应链体系不再适应新的经营模式和未来发展需要,供应链迎来创新与应用发展的新时代。

实际上,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主要是借助“现代供应链”与农业、工业、商贸物流、金融等方面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成为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的都是个中佼佼者。

其中,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出了全球首家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尔就开始探索产品为用户创造而非为库存制造。卡奥斯COSMOPlat大规模定制下的供应链创新颠覆了传统的供应链体系,由原来的以计划为中心转到以体验为中心,并且形成了开放共赢的生态架构。

在云端,卡奥斯COSMOPlat部署了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平台能够实现全流程可视可控,使得交付周期缩短20%,能够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加快流转速度,同时也能够实现供应商、企业、用户全链条的价值增值。

到家电卖场被动选购商家展出的产品,是消费者购买家电的“常规操作”,卡奥斯COSMOPlat颠覆了这一“常规”。

以海尔全空间保鲜冰箱大规模定制为例,彼时,消费者通过卡奥斯COSMOPlat发布自己的需求、创意,510万用户通过社群交互,平台上4000多家全球设计资源响应并提供解决方案,方案成型后,再由消费者投票决定是否量产,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全流程全要素均通过平台实现并联协同,颠覆了以往开发一款新产品需6个月才上市的体系,45天快速上市。而且因为生产之前就有了订单,实现了按需定制,因此上市即“引爆”,当天销量达20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平台跨行业、跨领域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卡奥斯COSMOPlat还形成了可复制的供应链模式,创造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以具体实践来看,卡奥斯COSMOPlat找准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不断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新的产业与生态。

■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的工业4.0生产线。

“真金白银”的利好

供应链归根结底还是对上下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与合作正日益深化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断扩展和创造价值,全球供应链能否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欧美国家已经将全球供应链竞争从企业微观层面提升为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因此,如何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中通过供应链的牵引和驱动,重塑竞争力,实现追赶和超越,是摆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政府、行业和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这同样是青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可以促进行业盈利水平全面提升。来自青岛市商务局的监测数据显示,通过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青岛总结形成了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和利群智商等9个重点工作体系和12类细分供应链管理模式,全市规模以上供应链企业达到5000家。2020年,青岛供应链企业实现收入同比增加30%以上,利润增加21%左右。

可以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通过此前两年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青岛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优化,推动了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在多领域实现了实体经济降本增效,行业平均生产效率提高30%左右,降低成本10%以上。以青岛啤酒为例,在供应链上重新部署智能化数字技术后,青岛啤酒将客户订单的交付时间和新产品开发时间降低了50%,定制化啤酒的份额和营收分别增加了33%和14%。

可以促进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带动下,以构建供应链产业生态系统为重点,将金融、技术、模式、资本、服务等产业资源通过供应链体系不断促进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其中,青岛市建设的供应链票据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使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综合成本可从18%降低到13%-14%,成本降低1/3左右。

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青岛已基本形成覆盖重点特色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为例,青岛以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四方庞巴迪等龙头企业为引领,86家规上企业集聚,330余家中小企业配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479家,产品本地配套率超过50%,产业带动全国各轨道交通地域经济8000亿元以上,是中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创新平台于一体的全供应链产业集聚区。

还可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青岛立足于推进沿黄流域和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胶东经济圈区域特色的供应链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其中,利群通过复制推广“利群智商”改造提升传统零售业态,促进胶东半岛的苏宁易购与大润发、家乐福、麦凯乐、海信广场、金鼎广场等17家传统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等融合式跨界零售业态发展,整体承载能力提升10倍,效率提升60%,整体的综合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青岛发挥自贸区、上合示范区、RCEP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作用,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流通规则体系,打通进口与出口并行、多种模式并存、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球供应链新发展格局。2020年,青岛开行欧亚班列突破400列,同步增长15.9%,多式联运集装箱量达到76.5万标箱,同比增长14%。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轮胎生产车间。

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

种种利好使得国内各大城市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热情高涨。在2018年确定的首批试点中,包括青岛在内,共55家城市、266家企业入列。

两年多时间以来,每一个试点城市都在向着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发起冲刺。在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层面,本次入列的北京、上海、张家港、杭州、宁波等示范城市均有自身的独到经验。

其中,宁波市政府印发了《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制造业供应链迈向中高端、提升流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供应链融合发展、提升全球供应链服务能级、推进供应链科技创新发展、推进绿色供应链发展六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全面、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供应链体系。

成为示范城市之前,武汉在供应链领域开展的创新探索和典型经验做法也曾多次获得认可,并被国家部委要求复制推广。疫情防控期间,武汉重塑了传统物流和供应链模式。在武汉,通过全社会力量总动员,武汉的物流和供应链从模块化走向了流程化。采购与供应链模式不断创新,数字化进程也在加快,让武汉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走在了全国前列。

与这些先进城市并列,对青岛而言,从“试点”到“示范”的晋升显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是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经验探索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与延伸。

站在新的起点,青岛应如何继续做强做优供应链?

市商务局表示,根据商务部等8部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近期,青岛市将全面启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并与“十四五”商贸流通工作有机结合,制定2021至2025年青岛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的“任务书”“责任单”“路线图”和“时间表”,围绕“76200”(即:突出7个主要任务方向、构建6个基础支撑体系、培育200家供应链龙头企业)补链、延链、强链、固链,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

一是创新与推广10种以上供应链商业模式,推动供应链流程再造、结构优化和提质降本增效。城市消费品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行业平均库存周转率同比提高13%以上,供应链综合成本(采购、库存、物流、交易)同比降低25%以上。

二是全市登记注册供应链企业达到5000家,规模以上供应链企业达到100家;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供应链达到6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达到4条,基本形成覆盖青岛重点特色产业的供应链产业体系。供应链企业营收额达到5000亿元;供应链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供应链产业协同值达到5000亿元。

三是农业、工业等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与流通服务业供应链体系深度融合,全市现代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和垂直供应链产业平台均衡布局,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协同体系辐射全球85个国家和全国主要省市,供应链重点用户系统数据对接畅通率达到95%以上。

四是推动国内外融合的物流支撑体系转型升级,托盘、周转箱(筐)等物流单元标准化率达到97%以上,单元化物流占供应链物流比例同比提高15%以上。物流增加值突破500亿元,供应链金融达到5000亿元。

五是供应链品牌、绿色生态体系和重要品类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一批高价值的供应链品牌得到认定并积极发挥作用,全市供应链质量促进体系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形成。全市订单服务满意度(及时交付率、客户测评满意率等)达到95%以上,重点供应商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六是突出七个重点方向,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现代商贸流通供应链、生产服务型供应链、柔性定制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型供应链、全覆盖的绿色供应链、高度开放的全球供应链等重点产业供应链发展,构建青岛特色现代供应链体系。

七是着眼长效发展,加快构建供应链物流标准化、数字供应链信息平台、重要产品供应链追溯、开放共享的供应链金融、产业供应链基础载体、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服务等六个基础支撑体系,强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工作基础和保障能力。

八是培育200家供应链龙头企业。以家电、港航、汽车、啤酒、橡胶、现代海洋等主导产业为依托,以海尔、海信、青岛港、青啤等龙头企业为带动,积极谋划储备项目,建立龙头企业项目库,推动主导产业精深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8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0家、超1000亿元的企业5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 涛)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