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正成为产业布局的新战略方向,跨国公司瞩目中国“双碳”机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6日 今天,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进入第二天,多个论坛平行展开,海内外嘉宾们围绕政策解读、行业走向等畅所欲言,开启一场场思想的交锋。在众多热点话题中,“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被多数跨国公司提及的高频词汇,这透露出碳减排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在华布局新的战略方向。

同一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由此,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而跨国公司也已经跃跃欲试,在自身碳减排的同时,加速赋能合作伙伴,构建零碳经济体系。

带头推进零碳经济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是2011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份试点,但当时的试点范围比较小。上海本身有一个面向本地的碳交易市场,今天又启动了一个全国的交易市场,昨天上海本地的碳交易市场收盘价是每吨40块钱,今天全国性的成交价是每吨52.78元,一夜之间涨了30%。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碳减排做得好是有钱赚的,做得不好要罚很多钱。”SAP中国电力与公用事业行业首席行业专家孙福杰注意到了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笔交易。

事实上,关注中国“双碳”机会的不只有SAP一家,德国的林德、日本的三菱日联等跨国公司均已悄然布局碳减排项目,并设定了极具挑战的目标和路线图。

比如,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气体和工程公司,林德公司制定了2018-2028年十年阶段性减排目标,致力在此期间减少35%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承诺将研发经费的1/3用于去碳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在林德大中华区氢能负责人陶治看来,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林德将在现有的生产装置上,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耗能;其次,将大规模购买绿色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电力、蒸汽等;此外,将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减排相关的技术研发。

再比如,美国江森自控提出2030年在生产运行系统中减排55%,同时帮助客户减排16%,承诺在204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

江森自控日立空调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关宇介绍:“为了确保江森自控提出的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我们在所有工厂里推行安装太阳能设备,同时也正在全面推行安装光储能设备,提高利用绿电使用比例,建立智能制造行业新能源应用的标杆。”

素有日本“玻璃大王”之称的AGC集团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们的主业是玻璃,玻璃的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对我们来说做到能源减排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达成减排,也希望学习中国的做法,来实现‘双碳’目标。”AGC集团执行董事、中国总代表上田敏裕表示。

日本最大的金融机构——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也在日本众多银行中率先发布了2050年之前达成投融资组合产品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承诺,还制定了通过融资手段积极支援客户低碳化进程的方针。

三菱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大和健一透露:“为了支持中国环保方面的客户,我行去年设立了5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基金。为了实现碳中和,我们将从全球视野角度出发,提供最佳的金融方案,全面支持客户的事业转型和技术创新。”

群雄逐鹿中国市场

中国“双碳”目标释放的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拥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跨国公司。

“‘双碳’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有技术创新做支撑,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带动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减污降碳,我们鼓励跨国公司与中国合作伙伴开展合作研发、标准制定,将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巨大的市场规模有机结合,实现乘数效应。”商务部亚洲司二级巡视员孙淑强说。

总体来看,跨国公司在碳捕捉、氢的储存运输、节能减排、轻量化等方面有着较强的技术优势,与中国在产业层面的合作空间巨大。

其中,江森自控主要聚焦占建筑运行能耗一半的暖通空调,通过提供能效管理系统和节能改造方案,帮助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前,江森自控在上海和香港的标杆工程,最高实现了节能45%、减碳40%、节水42%。

德国顺尔茨环保集团瞄准的是废金属的循环利用。“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很多碳排放来自重工业。回收废钢、废铝,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德国顺尔茨环保集团总裁拉斐·苏汉举了一组数字:中国的废钢回收率只有22%,欧盟平均回收率是55%,美国这个数字达到了69%。

海运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六大来源,船运占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左右。为了让海运领域的脱碳更加成功,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货运公司马士基计划在今后30年间使用更多的零碳能源。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彦辞算了一笔账,要实现2050年前的脱碳目标,需要投资1.2万亿到1.6万亿美元,包括船只储能、船只能效、陆基投资、氢能投资、碳合成投资、燃料基础投资等。

作为全球非轮胎橡胶和塑料技术领域的主要制造商,康迪泰克致力于通过降低车辆重量,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碳排放的最小化。

“空气弹簧产品是由金属部件加上橡胶组成,非常重。为了降低重量,我们开发了聚酰胺代替金属材料,整车可以降低30公斤以上,间接减少碳排放。”大陆集团康迪泰克高级动态解决方案事业部销售市场总监郝建华介绍了一种高分子聚酰胺材料如何满足轻量化需求。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官方发布的规划中,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均计划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相比早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可谓时间更紧、难度更大。

不少嘉宾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蕴含着重要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为什么中国要在2060年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际上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就实现了碳排放的达峰,中国实现碳达峰要比发达国家少用很多时间,所以工作非常艰巨。”三菱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咨询调研部专家李博表示。

上田敏裕也表示:“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的时间非常短,中国面积又比较大,实现这个目标任务非常难。而且全世界的产业在中国都有涉及,如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中国将‘双碳’目标作为重要的课题,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要用30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70年的碳中和历程,应该说任务非常艰巨,我们作为能源企业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在绿色矿山方面,要通过智能化开采提高效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把灾害重的、效益差的煤矿关掉;在绿色化工方面,提高煤化工高端新材料的竞争力;在新能源方面,强势发力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和光伏;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方面,和国内外公司加强合作。

孙福杰认为,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方面,中国在总量上有明显的领先优势。通过推动双碳目标,可以有效地转变能源结构,减少对于石油和天然气海外进口的依存度,保证能源安全。

不过,在加快“双碳”发展的一片呼声中,也有冷静的声音。“碳排放权实际上就等于发展权,我们往双碳上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完成。”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主任田亚峻认为,“一个新的能源技术从原型到成熟应用大概要经过20年到70年的时间,在做决策的时候要特别慎重,如果盲目或者激进推进双碳行动,可能违背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技术的成长和培育,也与政府的投入支持以及金融政策密不可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