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7月21日8版一周说
社区体育设施,期待更多“青春版”
暑期是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培养运动习惯的“黄金期”。然而,我市多数社区篮球场、足球场等“青春版”体育设施缺乏、“老龄化”倾向严重,让孩子们想在家门口运动的心愿成了一种奢望。
暑期刚到,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就接到不少家长反映,由于社区没有适合青少年的公共体育设施,孩子们长途跋涉,甚至花费不菲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地方运动。浮山后二小区居民王先生留言称,偌大的社区,只有一个简易篮筐,经常看到十多个孩子排着长队等待投篮。他希望能建设更多“青春版”社区体育设施,一解孩子们的假期运动“饥渴”。接到反映后,市北区回复称,该社区共有156件健身器材,基本能满足附近居民的健身需求。
先不论相比小区数千户居民的健身需求来说,156件健身器材的供给量是否能让人满意,仅从供给结构上看,就让人不能苟同。据了解,该社区的健身器材,大部分是扭腰器、漫步机、上肢牵引器等更适合中老年人的设施。事实上,社区健身设施是否能切实满足居民健身需求,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还须考虑适用人群问题。因为趣味性和对抗性不强,这些成人健身器材确实让孩子们“爱不起来”。
“青春版”体育设施缺乏,是我市很多社区的通病,老城区则更甚。近期,本报“民生在线”栏目中,反响最大的网友留言主题就与此相关。不少网友吐槽说,我市新老城区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分布不均,老城区普遍缺乏免费体育场馆,尤其缺少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适合青少年的体育设施。
就此,有专家认为,社区体育设施结构失衡,显示出国内城市公共健身设施普遍存在的建设困境。事实上,限制“青春版”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城区本身寸土寸金,体育设施场地资源历来就十分稀缺,而适合青少年运动需求的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需要的场地更大、资金更多,配建起来难度很大;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近年来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大部分社区建设体育设施时,往往会选择占地少、性价比高的适老化健身器材,青少年体育设施自然只能“让位”。
场地和设施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保障,由于社区周边缺乏合适的体育设施,很多孩子在暑期只能“宅”在家,与手机和电脑为伴,这势必会加剧青少年的体质下滑,“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亚健康孩子频现,无形中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健康水平。
因此,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更好地均衡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多元化需求,成为城市公共健身体系建设的“新考题”。业内人士建议,城市管理者应具备长远眼光和民生情怀,在新项目规划之初,为篮球场、足球场等“青春版”体育场馆预留足够空间;在老城区改造时,将社区体育设施品质提升作为重点内容。这方面可借鉴上海先进经验,通过租赁、购置、置换、改造等方式,合理利用老厂房、屋顶、仓库、停车场、商场、高架空间等“城市边角料”,规划建设更多满足青少年群体需求、方便可达的体育场馆;对那些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空间设置体育场馆的社区,城市管理者要开动脑筋,尽量盘活社区内的空闲地、边角地,见缝插针地建设三人制篮球场、五人制笼式足球场等“小而美”的非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
一方面,多数社区没有“青春版”健身设施,让很多家长着急;另一方面,少数有幸配建了青少年体育设施的社区,却面临着设备后期维护管理缺位问题。近日,家住李沧区月龙峰路的王先生在“直通12345平台”留言反映,小区附近的篮球场塑胶场地破损严重,极易导致孩子受伤,投诉多次,一直无人修理。遗憾的是,该留言在平台转办多日,也没有部门愿意“接招”。
建设投入“大手笔”,后期维护无人理,折射出社区体育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尴尬现状,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青春版”社区体育设施更加雪上加霜。因此,未来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维管,首先要厘清权责,变“谁建设、谁管护”为“谁受益、谁管护”,让体育设施的管护真正下沉到基层。与此同时,职能部门可通过更合适的渠道筹集资金,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后期维护。比如,可借助体育彩票的部分收益或列支专项财政预算,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养护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负责社区体育设施的后期维管。
少年强则国强,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关乎城市的未来。建好、管好、用好“青春版”运动场馆,补齐社区体育设施缺口,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出家门,养成体育运动的好习惯。这不仅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