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被一部叫做《巨婴》动画短片吸引了。
全长只有8分钟,却讲述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故事。
这是看起来详和而平静的一家三口。
在一个平凡的早晨,父亲坐在餐桌边拖着一叠报纸。
家中正值青年的儿子吆喝母亲为自己穿衣、喂饭、剃胡子。
大家也都对这个场景习以为常。
随后,父亲出门去上班,可不幸却来临。
他遭遇了车祸,受伤严重而去世了。
于是,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支柱。
母子两人不仅需要承受亲人离去的打击,而且生活也变得更艰难。
母亲不得已只能变卖家中的财产。
儿子因为失去了父亲,更加依赖娱乐购物来减轻痛苦。
某一天,他看到电视上一则VR眼镜广告。
他吵着闹着要买,母亲因为拿不出钱,生平第一次拒绝了儿子。
儿子开始发脾气摔东西,母亲尝试用小时候常哼的曲子安慰他,却惹得儿子更加烦躁。
最后,母亲只好掏出自己的一颗肾给儿子去换眼镜。
儿子换到了眼镜,很开心地玩儿了起来,直到肚子饿了才想起找母亲。
而母亲此刻已经失血过多生命垂危。
这一幕场景虽然表现太过夸张,却也真实地刺痛了多少父母的心。
他们拼命为孩子付出,却无法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最后危害了彼此。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聪明的父母会帮孩子引路,而不是替孩子走路。”
深以为然。
孩子的人生道路还是要他自己去走,父母无法帮孩子一劳永逸。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竞争和诱惑并不少,家长们需要思考的是:
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够让他们在面对低谷时能够更从容地度过?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主任夏科夫发现:
那些能够在困境中自爱且情绪稳定的孩子,都具有较强的“韧性”。
而这一切,离不开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01.
父母懂得“用”孩子
孩子越有“韧性”
蔡康永说:“生活是暴击的循环,没有一种生活不存在暴击。”
也就是说,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一定会遭遇挫折。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一个孩子能否活出更好的自己,就需要看他是否拥有足够的“韧性”面对生活的暴击。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在年少的时候从祖父那里学到了众多优秀的品质。
他的祖父生活在一个离城市很远的乡村农场里,为了满足日常所需,很多较为麻烦的劳动都需要自己完成。
贝佐斯只要到祖父的农场里去,祖父就会要求他跟着一起去砍树、劈柴、生火。
有时候还会给他一些图片指示,让他独自去摘采果实和蔬菜。
祖父也会让贝佐斯拿着扳手和改刀,跟着他一起修理家中的器械设备。
遇到不会修理的物件,祖父也会让贝佐斯自己先思考,并且适当给予一些帮助。
贝佐斯说,祖父曾告诫自己:
“每次碰上一个麻烦,你都要用自己的韧性和足智多谋,发明出你的解决方法。”
杰夫·贝佐斯在这样充满独立性和实践性的培养方式中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
而他的孩子,在四岁时就会使用锋利的刀具,知道了如何照顾自己。
他说,如果孩子们在独立实践中伤害到了自己,那就会从中学习成长,帮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这对于孩子们以后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忘年交好友的故事。
这位好友是一所名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也是业界公认的学术天才。
在下海浪潮兴起的时候,他毅然决定自主创业,贷款欠下2000万“巨债”,最后生意没有做成,他便果断改做了“书商”。
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和坚持,终于还掉了债务。
而他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虽然平日里十分节俭,但是脸上从未有过阴云密布。
他也从不对人抱怨,而是勤勤恳恳地努力,到现在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过上了十分潇洒的日子。
这就是具备韧性的人,他们可以从至暗时刻中崛起,抬头挺胸地跨越挫折的鸿沟。
李嘉诚曾说: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如果没有从小培养他们的“韧性”,一味帮孩子包办所有的生活。
那么孩子们就很难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顺利度过难关。
02.
足够的坚强
是因为有足够的爱来打底
前几天去参加表妹的婚礼,等待宴席的间歇,我看见表姐带着她7岁的儿子在小广场上玩耍。
小侄子拿着一把玩具机关枪玩假装射击敌人的游戏,时不时还兴奋地尖叫着。
突然,在一个阶梯损坏的花坛边,小侄子一不留神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在地。
我吓了一跳,赶紧跑到他身边查看,发现他的手肘和掌心都被蹭破了皮,伤口还不浅,已经流出血来。
“完蛋了,他肯定要哭了”,我心想。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小侄子只是皱了皱眉头,滋着嘴吸了一口气。
看到不紧不慢赶过来的妈妈,竟然裂开嘴笑了!
表姐走过来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说:
“摔疼了吧?小心一点啊。我儿子真勇敢!咱们先去处理一下伤口再来玩,好吗?”
小侄子点点头,便和表姐一道寻求工作人员的帮助去了。
表姐告诉我说:
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鼓励他主动探索,多多尝试。
遇到了受伤或是遭遇挫折的情况,也不会过度保护。
而是陪同他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才练就了孩子阳光、勇敢的个性。
有研究表示,一个具备“韧性”的孩子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至少和一个成人之间拥有稳定、关爱和支持的关系;
第二,对自己周遭的环境具备掌控感;
第三,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执行能力。
第四,有信仰或文化传统的支持。
我们可以据此反观自己的孩子:
是不是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建立了亲密的信任关系?
是不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具备决定权?
是不是能够自己判断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可以玩耍?
是不是拥有一个比较健全的价值观支撑他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没有,也不用太着急,这都是可以后期培养的。
生而为人,我们时刻都在面对“变化”,也会迎接各种各样新的挑战。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他们需要学会识别家人的面部表情代表着什么样的情绪;
他们需要慢慢学会说活、学会走路、学会独自吃饭、学会自己上厕所。
这些对于常人而言都是习以为常的“技能”,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的支持和积极关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韧性”。
研究发现:
儿童大脑的成熟度依赖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与家长建立稳定的、支持性的关系,孩子的大脑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这是因为,在没有家长帮助与支持的环境中,孩子容易产生“压力”。
“压力”导致他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如果孩子长时间被这种压力“胁迫”,身体和大脑中应激反应系统被过度激活,那么孩子的认知、行为能力就会被影响。
03.
想要孩子足够有抗挫能力,
父母要怎么做?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偶尔会发现,一些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会刻意打击孩子。
甚至给他们过于高难度的任务,这其实都是不太可取的。
孩子如果面对自己根本无法解决的任务产生巨大的压力,心率、血压、压力激素等生理效应无法得到缓冲,会对其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帮助孩子提高“韧性”呢?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与孩子建立稳定牢固的支持关系
想要孩子有足够的韧性面对挫折,最好的办法则是在孩子的6岁前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比如,当幼小的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用温柔的目光接触、抱抱孩子、跟他说话,轻声安慰他。
这些亲密的举动会刺激孩子大脑中的催产素分泌,并且在他的大脑中建立一种正向的神经联系。
让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友爱、平静的感受。
总而言之,想要建立抗挫能力,提供稳定的、支持性的关系与环境很重要。
●帮助孩子建立对环境的掌握感
有很多孩子在学习游泳的时候,会感到害怕,不敢下水,甚至大哭大闹。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可以用一种缓慢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克服对水的恐惧。
比如,一开始让他们只是在水池边观看,看看大人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游泳的;
然后,让他们趴在水池边,或坐在水池边,用小手、小脚轻轻滑水;
当他们开始适应的时候,抱着他们在水里泡一会儿。
孩子如果紧张、抱着家长不撒手也没有关系。
可以一边用言语安慰,一边让孩子确信自己会一直保护他、陪着他。
总而言之,给予孩子时间,让他去感受对环境的掌控感,这会帮助孩子成长。
●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提升行动力
我们都知道,很多在自己领域表现出色的高手,都是很自律的人。
比如村上春树每天坚持四点钟早起写作、运动,长此以往的自律习惯让他成为日本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很多作者所遇到的“写不出来”的困境。
他说,因为我的身体和意识已经习惯了在那个时间段工作,当我坐在书桌前,我就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部分。
因此,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建立秩序感,也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韧性”。
我们可以在每天的家庭计划中,增加孩子的参与度。
比如制定外出购物计划、娱乐计划、学习计划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让孩子知道,原来秩序是可以给自己这么良好的感受。
04.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
在一座悬崖边上,一颗大树正在经历暴风雨的摧残。
它的树枝被折断了,树皮被刮破了,坚硬的树干被闪电辟出了一道裂缝。
一段时间过去了,在阳光的照射下,折断的树枝长出了新的枝桠,并在裂缝中间开出了一朵娇嫩的花。
我们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就像这颗坚韧的大树,在生活的狂风骤雨中越长越强大?
所以给予足够的爱后,就试着退场吧,给他们一些独自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说不定会让你惊艳无比。(作者 | 珂文)
你的孩子有自律性吗?你是个能“忍”的父母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更多内容请关注“观海·倾诉”频道。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