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0日讯 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市南区,正在努力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新环境,为辖区增添更多动能。近期,市南区科技创新领域“十四五”发展规划结束公开征求意见环节。在该规划方案中,市南区直面辖区地标科技产业不显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新经济业态不丰富的现状,通过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首位发展数字经济等措施,实现产业引导母基金规模达1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等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五年内,市南区还将支持中科院海洋所建设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支持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研发平台与国家水生动物防疫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技中心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可燃冰科研平台建设。
市南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此前,市南区虽然拥有不少“大院大所”,但科技产业发展并不显著。在此次公示的《市南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市南也对自身在科技创新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剖析。
据悉,目前市南相继建成等离子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超过30个。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6家,建成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处,山东省院士工作站4个,集聚海内外院士14名,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7家,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70亿元。
《规划》同时指出,伴随大青岛框架的全面拉开,作为青岛都市圈核心区的首位效应有所减弱,城区能级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具体到科技创新领域,一是地标科技产业有待挖掘,市南全区主导产业以服务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新经济业态不丰富。二是创新空间载体有待整合,全区楼宇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现有楼宇设施老旧问题突出,缺少满足新经济与科技企业所需的新型楼宇。三是创新主体动能有待激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企业梯队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力不足。四是创新成果应用有待深化,尚未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社会民生与城市运营场景创新应用项目。
基于上述背景,市南在“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培育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产业新赛道。到2025年,辖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359家增长至800家,再添4家新物种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数量由现在的1家增长至6家,产业引导母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3.4%增至60%。
搭建多种类型开放创新平台
根据《规划》,在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方面,市南继续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标准化海外协同中心、中挪国际会客厅建设,推动先进技术、高端企业、创新人才、海外资本等要素在市南集聚。依托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一带一路”渔业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开展渔业生物遗传资源及其全产业链研究与开发利用合作。
在布局重大科技设施方面,支持中科院海洋所建设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等综合性创新平台,推动海洋生物农用制品筛选评价中心、山东省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生物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研发平台与国家水生动物防疫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技中心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可燃冰科研平台建设。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到2025年,累计培育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3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进10家新物种企业,拥有科技型上市企业6家。
布局新经济赛道
当下,各地都在新经济赛道上跃跃欲试。根据该《规划》,市南区立足辖区已有软件、金融、海洋、环保产业优势,将加快培育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海洋经济与绿色经济特色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此次市南提出要首位发展数字经济,如依托辖区鼎信通讯、松立控股、杰瑞工控等企业,面向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港口等领域,做强行业级应用软件;物联网感知领域,重点突破深海感知与数据采集技术,加快开发芯片级传感器、智能浮标等感知设备;依托金东数字创意、万像文化、德才装饰等主体,加快推动互动触控、数字影像及展示、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开发或应用。
海洋经济领域,聚焦经略海洋战略,坚持前沿技术供给,加快培育服务型制造,重点发展海洋地理信息、海洋物联网、海洋环境工程和海洋生物四大领域。培育发展绿色经济领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重点培育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高端新材料三大绿色经济业态。
调动金融、土地、制度要素服务科技创新
记者注意到,为了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沃土,市南区将充分调动金融、土地、政策要素,为辖区科创平台和科创企业服务。
据悉,市南计划设立区级产业引导母基金,依托母基金增设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产业引导子基金,为区内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筹建市南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重点支持区内早期科技成果项目与核心技术项目。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供给,鼓励区内银行、保险公司推出孵化贷、高企贷、文创贷等科技信贷产品,探索开发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依托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双向路演、融资对接等活动。
加大土地要素对科技创新的保障力度,实施“政府统筹,连片推动”模式,加速拓展政府自持楼宇规模,加快盘活社会低效用地,优先满足优质科技创新项目用地需求。推动楼宇亩产效益改革,建立年度用楼、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分配与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楼宇空间向产出能效高、用地节约的项目倾斜,合理转移和淘汰低效低端企业。
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方式,深化“拨改投”改革,探索运用国有平台公司投资、财政资金股权直投、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等模式开展优质创新项目股权投资。建立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定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建立市南区科研诚信异常名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