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捧出142亿“碳”创意,青岛十几个单位“组团”论证,竭力成全!

呼啸而来的“碳达峰”“碳中和”正卷起新风口,各地都在加紧布局,抢占新赛道。青岛的民营企业也行动起来了。

7月21日,2021年青岛第二季民营经济创意会在城阳区火爆开场。这是自2019年以来,青岛举办的第8场民营经济创意会。

本季创意会围绕“碳中和”这一主题,4家青岛企业发布了自己的创新创意方案。青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久军,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善武等领导为活动站台,青岛市发展改革委、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税务局等部门、功能区、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行业专家等组成的超豪华“导师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青岛如此大阵仗地支持4家企业关于“碳中和”的创新创意,显然有着很深的考量。王久军在致辞中表示,这次创意会通过资本赋能加快推进一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碳中和’领域的创意创新项目落地实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从第一场“聚民企智慧、促青岛发展”,到第八场“搭建资本招商平台推动双碳产业集聚”,8场创意会8个主题,围绕培育新动能、新产业,聚焦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诉求,创意会成全了更多元化的民企创意项目。办会规格高、创意卖点足、项目落地的步子实,使得创意会的含金量、吸引力持续提升,业已成为青岛支持民营企业创意创新极具吸引力的服务品牌。

当前,世界范围内,“碳中和”奔涌而来,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

于中国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承担国际责任的需要,也是一项引领能源革命、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于城市而言,“碳中和”是挑战也是机遇,把握住了,将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双重升级,有助于在全国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青岛低碳工作推进8年,已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要看到,青岛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青岛必须紧紧抓住“碳中和”的机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此番,青岛政、企、学界联手成全4家民营企业的“碳中和”创意方案,就是要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碳”实践主力军的积极性和活力,摸索出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路子来。


01
不断裂变的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全球焦点。

7月20日,在创意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主旨演讲时表示,“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问题。全球已有132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对中国来说,内外联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彰显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

“碳中和”也是发展模式变革问题。从全球来看,最大的机会在中国。目前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而我国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持续上行中,未来碳减排任务艰巨。

这也意味着中国“碳中和”零碳转型将带来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效益,预计能带动70万亿元基础设施投资。

既是担当也是机遇,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国家战略。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如上承诺。

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碳达峰”“碳中和”被提升到“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高度。

某种程度上,“双碳”犹如一次产业变革,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升级、科技创新。

首先是能源格局重构。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比重将大幅降低,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比重将大幅提升,预计整体比重将从目前的10%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2%左右。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后续石化、化工、建材、钢铁、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将陆续跟上。

其次,“碳中和”将重构产业格局。未来中国的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智能制造、环保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比重将大幅提高。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细分行业领域,将不断催动技术创新和新业态发展。

中国的机遇必然会裂变成为城市新的竞争力优势。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区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加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对青岛而言,借势“双碳”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正当其时。

青岛很早就意识到了减碳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青岛低碳工作推进8年多,已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

但时至今日,青岛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如果青岛能借力“双碳”机遇,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产业,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双重升级,或将在全国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02
现场问,现场答,企业有信心,政府有底气

“‘零碳’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建立起伟大的‘零碳’企业和伟大的‘零碳’产业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引领全球经济。”美国亿万富豪、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这样说。

“双碳”与历次产业变革一样,它将加速行业的洗牌、重整,其中的机会从不天然地属于阿里、华为这些当下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头部企业,它属于每一个企业,只是取决于能否把握。

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中最活跃的因子,对“双碳”机遇有着格外敏锐的洞察力和行动力。“双碳”目标将加快驱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实现包括生产模式、产业结构、能源供给、电力体系、能源消费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6月30日发布的《青岛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对民营经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统筹谋划。纵观全文,民营企业在“碳中和”领域大有可为。

本季创意会现场,4家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发布的创新创意方案关键词都指向了“碳中和”:



青岛三力本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三力本诺化工园区“碳中和”项目创意方案;

鼎信阳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碳中和”和污染修复创新产业园项目创意方案;

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发布了退役锂离子电池低碳绿色循环利用项目创意方案;

青岛青松创业投资集团发布100亿元青岛市“碳中和”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意方案。

4个创意方案深刻阐释了“碳中和”的产业机遇,分别从各自企业、行业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勾画出了未来蓝图。从4个方案、142亿元的项目总投资中不难看出,青岛民营企业渴望借力“双碳”机遇站上新风口的决心和魄力。

展示只是第一步。青岛成全民企创新创意,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显然需要做得更多。尤其是面对“碳中和”这一巨大挑战与巨大机遇并存的新领域,创意会必须要发挥更大的效能。

自2019年以来,每一场创意会实际上都是一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平台,都包括创意方案评审论证、创意项目发布和创意项目落地推进三个环节。正因为政企紧密相连,创意从萌芽到实现环环相扣,最终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前期征集的《百家企业发展创意方案》中入选了29家民营企业创意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5个项目完成落地,落地率超过85%。

本季创意会也不例外。企业家发布创意方案后,相关产业链专家进行讨论,并现场提问、点评、提出建议,给予企业方向性指引。最关键的是,发布企业可以面对政府部门、相关产业链企业直接提出创意需求,并得到直接回复。

比如针对政府部门的需求:青松资本提出,希望市区层面积极引导国有平台公司加大出资力度;鼎信阳光提到,“希望可以得到市环保局支持,分享青岛市相关土壤修复项目信息”;北辰先进循环科技提到,“在引进人才方面,希望政府给予指导和帮扶。”

也有针对产业链企业发出的需求:三力本诺提出“由政府协调有蓝氢的企业讨论供氢和组建合资公司的可能”的需求;北辰先进循环科技希望通过政府协调与当地相关单位联系,争取确立锂电池回收方面的合作。

现场问,现场答。企业心里有了发展信心,政府心中有了发展底气。


03
资本赋能,青岛的路径选择

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大变革中,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参与全国碳市场的重要主体,也是城市重塑竞争力优势的绝对主角。

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青岛抢抓“碳中和”机遇不仅必要、紧迫,更有着强大的优势基础。

青岛产业底蕴深厚,绿色低碳发展的动能充足,拥有鲜明的集群优势,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有龙头企业2家、骨干企业20家、规上企业800多家。

“双碳”机遇说到底是一场围绕产业技术的创新竞赛。

青岛科技创新能力强,产学研高度结合。2020年,依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山东能源研究所在青岛正式成立,将为全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能够持续为“双碳”相关产业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仅有优势还不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必须找对方法和路径。

从本场创意会来看,既有企业主动创新创意提需求,又有政府主动靠前想对策拼服务,所以想打赢这场硬仗,势必需要企业、政府、资本三者深度关联、互动耦合。

王久军在致辞中指出,“资本市场具有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优势,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我们要完善政策顶层设计,引导、鼓励和支持投资机构抓住资本招商平台的窗口期,先行先试,力争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通过资本加持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青岛模式’。”

新能源产业的扩张、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整合都离不开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这也是资本市场助力国家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所在。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体量、资源相对偏弱,想要跨过“双碳”机遇的高门槛,借助战略政策优势是一方面,用好资本的力量也很关键。

此次青松资本和城阳区政府共同发起的100亿“碳中和”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目前国内同类城市中,政企共同参与设立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专项基金。

更多的青岛企业、创投机构开始积极行动,设立基金、借力基金。

5月10日,两家上市青企海联金汇、青岛双星发布公告,披露了合作成立合伙企业(基金)。青岛双星表示,设立合伙企业旨在抓住新能源(含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实现新能源(含氢能)产业与资本的创新协同,有助于公司在新能源(含氢能)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近年来,青岛致力于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不断集聚资本的力量,企业利用资本的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以此为突破口,青岛要针对“双碳”领域,尽快出台完善顶层设计,规范指导资本平台的打造、运营和管理,借资本之水实现“双碳”目标、抢抓“双碳”机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周晓峰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