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四十年”,这才是优质偶像的正确打开方式

主笔:米荆玉

娱乐圈很多事情禁不住对照,7月19日刘德华发布“认认真真四十年”的短视频,言简意赅总结了自1981年起的四十年演艺圈生涯,迅速刷爆朋友圈——太多人知道自己没有刘德华那么红,但在潜意识里自认为“认认真真”四字评语可以跟刘德华一起分担。

而就在同一天,吴亦凡工作室就都美竹爆出的猛料给出十条澄清,吴亦凡也公开否认了坊间传闻,这些澄清无法阻止品牌的切割决定,吴亦凡代言的十余个品牌相继宣布解约或暂停合作。最早宣布解约的某品牌直播间销售额暴涨868%,大众对艺人的恶感以数据呈现出来,直观且残酷:能持续喜欢一个偶像四十年,大多数人做不到;然而花钱表达对偶像的憎恶,太多人迫不及待——“我为推倒吴亦凡出过力”。

自刘德华出道的1981年到吴亦凡出生的1990年,大众对演艺偶像、娱乐产业的认识处在粗浅的起步阶段:那时候的艺人是在艺能领域有深厚禀赋、高超技艺的职业人群;自吴亦凡出道的2012年到当下的2021年,艺人这个行当不断劣质化,刘德华式人物不再出现,艺人道德底线倒是一次次突破下限:“下套拘捕小三”“代孕弃养”“选妃”“引诱未成年人”——这些恶行不一定是艺人肇始,然而艺人一旦做出了反面示范之后,恶行由此有了艺人做负面背书,形成了顽强的固定联想,就像输入法的词组一样呼之欲出。

老实说,纵观海内外娱乐圈,当红偶像往往背负着各种负面属性,美国嘻哈音乐王者侃爷、韩国顶流BIGBANG成员胜利……案例不胜枚举。到娱乐圈寻找道德楷模好比缘木求鱼,吴亦凡的例子说明,再当红的流量明星也是凡人,从这一点来说,他的名字起得很有宿命感。

但我们也要看到,吴亦凡引发的争议里,情绪化的声浪太高,而重要的是法律、证据,更要允许外界进行充分探讨,这其中甚至应该包括都美竹等受害者证词。仓促敲定罪名、开出行业禁入的罚单,只会让整件事变得简单化,而随着社会情绪热度的降低,粉丝回潮和反转的力量会非常强大,让当下受害女性付出的隐私、尊严等代价变得毫无意义。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2014-2015年,吴亦凡、鹿晗、黄子韬相继退出E·X·O,当时最具争议的黄子韬现在反倒是情感类负面最少的一个。人们需要反思一下,过于直接、过于迅速被集体情绪胁裹,过于急切地选择立场,会不会让未来的自己陷入更加尴尬的地步?作为明星的吴亦凡已经人设坍塌、形象尽毁,而激发我们义愤的是什么?

回顾1981年的刘德华,他也曾如吴亦凡般颜值惊艳,也曾经历过娱乐圈最膨胀的黄金时期,四十年的声色引诱之后,同时代的偶像所剩无几,刘德华洁身自好来到今天,跟我们谈一谈“四十年如一日”的人生镜鉴。作为受众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欣赏的影视、音乐并非来自明星、偶像、天王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孜孜不倦。在这一交易里,我们交出了对完美偶像的幻想,而对方交出了自己可以被消费的颜值、才华和道德律令,这是一场严肃的交易,走到底的那个人,才配跟我们谈“认认真真”。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