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500张德占时期的老照片中挑出百余张集结成册,《前世青岛》首发

有形与无形的城市文脉,传承并塑造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激发他们共同探寻历史的真相——

听城市讲那过去的事情

●从近500张德占时期的老照片中挑出百余张集结成册,《前世青岛》展示了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的容颜——陌生而鲜活

●两位本土设计师测绘青岛经典老建筑,测绘图现身展览中时,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便不再只是诗意的描摹,而是人们身边真实的存在

●“保卫里院”文化志愿行动发起人鲁汉说,如果不能把钟爱岁月变迁和历史沉淀的年轻人吸引来,没有建立起年轻人钟爱的文化新空间,老城就难说有“未来”

刚刚在济南全国书博会上完成了《青岛手艺》系列第一辑的首发,市手工艺协会主席鲁汉就收到了来自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每周一讲”的邀约,有着近40年历史的全国知名讲座品牌投来橄榄枝,让鲁汉既意外又兴奋。他说,这次不只讲手艺的历史,还要在他这一辈青岛人年轻时就仰慕的讲台上讲讲青岛独特的历史。

青岛圣保罗教堂模型。

正当鲁汉为他的“每周一讲”首秀认真备课之时,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丛书主编冯克力和云志艺术馆馆长刘云志已抵达青岛,与作家李洁一起,为本土历史研究和老照片收藏领域制造“大事件”——《前世青岛》老照片展暨画册首发,以及一场有关图像史料学和历史照片收藏应用的民间研讨,成为了上周六青岛最热门的文化议题。

《前世青岛》老照片展暨画册首发式在市美术馆举行。

就在研讨活动举办前一周,本土独立设计师邹明与庄凯在青岛地标性文化空间良友书坊开启了二人的老建筑测绘展,赋予城市科学、艺术与历史记忆另一种跨界解读……

有形与无形的城市文脉,传承并塑造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那些藏于城市记忆深处的未解之谜、未被发现的事件真相,也吸引越来越多城市历史“发烧友”和收藏者,从不同领域和维度回溯“先民”的情感与经验,加入到历史文化“民科”的队列中来。

他们拥有共同的嗜好——收集与分享青岛,并因此拥有共同的特质:总是能够从极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出事实、原委,总是期冀将其中的收获和趣味传导给更多同样细腻敏锐的同道,然后一同坐下来,倾听,听城市以图片、建筑、民俗、民艺讲那过去的事情。

给你一本过去的画册,看看我们曾经的青春

2019年春天,带读者重回日俄战争历史现场的《晚清三国》出版没多久,《老照片》丛书的主编冯克力就找到作家李洁,告诉他山东淄博有一位收藏者,刚收藏了两册欧美及日本摄影家拍摄的反映日俄战争的老照片,正在为一本主题画册寻找撰述人,于是一行人去到淄博……这是《前世青岛》与《日俄战争》两本画册及其正在青岛进行的展览活动的缘起。这位藏家名叫刘云志,而此行的收获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因为刚完成了对日俄战争的系统研究和写作,画册《日俄战争》几万字的撰述很快接近尾声,李洁甚至对出现在照片上的日本军队司令官是谁、长得什么模样,都了熟于心。不过对于收藏者而言,不可能了解每一张照片的主人公是谁、战争呈现的场面是什么,于是,在藏家的库房里,历史书写者协助进行了一次类似淘金的淘洗。

1901年皇家胶澳邮局的全景照片。

诸多德国人拍摄的德占时期的青岛老照片也一同浮出水面。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李洁见过太多青岛历史照片,原本以为不会引起自己的兴趣,可真正看到这些图片时,他还是大大震惊了,照片上的生活图景和早期城市风景是陌生而鲜活的……他有了再合作出版一本关于青岛的画册的想法——从近500张老照片中挑选出百余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这就是《前世青岛》——一本画册,一个正在市美术馆进行的展览。

不断地书写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不外乎一个目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图片的选择标准也是如此。李洁说,时隔120年,青岛德占时期的人与事,更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尽量客观的视角回望与呈现。这些后来出现在画册和展览中的老照片,出版前陆续在青岛的历史文化爱好者群落之中分享,激起阵阵涟漪。人们会被那些富有洞察力的、简要却丰富的文字引领,看见照片中隐藏的被忽略的历史细节——

青岛历史上最早的公用建筑“老衙门”,原来在世纪之初是一片青砖黑瓦的建筑群,如果有心,就会发现老照片中官衙大门外的两棵不起眼的银杏小树,时至今日已长成参天大树,依旧默然挺立在大学路太平路路口,位于人民会堂院子的东南角,是百年前青岛最大建筑物的最后见证;一张1901年皇家胶澳邮局的全景照片,让人们看到今天邮电博物馆所在楼宇于120年前的清晰全貌,而将目光移至图片右侧一角,一座簇新的拥有拱形窗楣和精致雕花的三层洋楼,正是今天青岛日报社太平路旧址的后门所在,原楼早在40年前就不复存在;第一场德国军民运动会,不知运动会为何物的中国人在门外驻足观望;同一个大操场,欢迎山东巡抚的阅兵式上,120年前德国贵妇的侧身骑马照笑容灿烂,它成为《前世青岛》这本画册的封面……

步入美术馆展厅的人们还能看到其中被放到最大的一张人群攒动的庙会图片,那是最早的杨家村庙会也就是老台东萝卜会的剪影,此外还有大鲍岛的青岛先民们的生活场景,这些清晰度极高的图片,足以呈现120年前的老青岛人的穿着和基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岛人而言,都是陌生和新鲜的。

李洁决定要为这些图片搭配文字说明时,并没想到会这么难。可能在他人看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作家写青岛游刃有余,实际的情形却是,他对于青岛历史的了解并不比一个普通青岛人更多。临时抱佛脚,他开始恶补历史,不仅第一次通读了私藏30多年的影印本《胶澳志》,还阅读了青岛的“民政志”“军事志”等地方史料……越读才越发觉得,自己实在有必要把这些刚刚学得的知识和个人感悟、思考,揉在照片说明中,让今天的读者看一看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现实青岛。

“珍物不可私享,嘉图宜示广众”,这是收藏者的认知,亦是书写者的执念。沉溺于真实历史解读的艰辛现在看来是值得的,当专业历史学家与历史“民科”们在青岛集结之时,图像作为史料进入研究视野的趋向成为共识,摄影收藏和展览正在这座城市形成可持续运作的体系,而日益活跃的民间史家也让人们看到了相关学术与行业思索的先行。

透过砖石写成的史书,城市正在街角吟唱

一个月前,本土独立设计师邹明和庄凯在良友书坊所在的“青岛胶澳邮局旧址”,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老建筑测绘。以下是设计师的专业描述:“书坊的入口立面局部,两边垂直边线和上下水平边线相等,是正方形,也同时符合一个饱满的正圆形。以底侧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交汇点为圆心,作圆弧线,和拱门中心垂线相交,可得拱高点,此圆的半径和立面圆的直径相等。也就是说,此圆的直径比立面圆的直径大一倍,这就形成了一个八度音程的比例。”

简言之,120年前的那位建筑师用和谐的比例关系,成就了一曲城市街角的百年吟唱。而对于邹明和庄凯而言,这并非青岛老建筑的个例。此前测绘的青岛圣保罗教堂观象二路外院入口的石砌拱形门洞,忽略多年的路面和院内地面的扰动及自身重力变化,也按照比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八度音程……当这些建筑测绘图批量现身展览中时,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便不再只是诗意的描摹,而是人们身边真实的存在。

中国建筑理论家、现代中国建筑的奠基人梁思成早就说过,“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

而在对青岛老建筑最初设计结构的回溯中,本能的情感回溯似乎才是动因。自幼长于大庙山一带,沿着热河路的上坡,就是他们最早开始老建筑测绘的圣保罗教堂,看似枯燥的科学背后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之美的刻意挖掘与追寻。邹明说,两个从事设计工作超过20年的青岛人,实则久有测绘青岛经典老建筑的想法。

而位于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观象二路交汇处高地上的圣保罗教堂,应该是一个最熟悉又最具代表性的开端。它构成多条街道的对景,形成经典的城市景观。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从“波螺油子”折弯处上坡,最先看到的就是这组质朴典雅的清水砖建筑,它的塔楼,与周遭依山势而建的老建筑一起,构成城市的天际线,使建筑本身拥有了半私密的场所感……而测绘的过程,就是在与它的设计者,活跃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青岛的著名俄国建筑师尤里甫进行跨时空“对话”。

建筑师如何以理想几何赋予建筑以优雅的比例、尺度和韵律,以及空间组合?城市建筑之美的深意在哪里?如何在今天的老城更新之中持续释放建筑之美的能量?能否将其审美融通于历史城区未来的韵律和节奏中……测绘的意义通过富有穿越感的“对话”,在二人的实践之中逐渐明晰。

拥有逻辑关系和理性之美的建筑,不会随时间流转而过时,这一点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提供了佐证,他说: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测绘的过程就是探寻永不过时的秩序和一致的过程。他们试图发掘建筑不变之美,唤醒人们有关城市的永恒记忆。

采访结束时,邹明又提到了梁思成,当年营造学社的先贤们在极端困苦的情形下所开启和进行的工作,那一份艰难与狂喜,如今正由他们在青岛这座城市感知与传承,是何等的荣光。

市民们在美术馆观看青岛老照片。

多少人爱慕你青春的容颜,我却爱岁月变迁的沉淀

“以物鉴史,一件饱含丰富历史文化生活信息的老物件比任何文字都更具有价值和意义。”鲁汉这样解读他对民艺的热衷,他说这份情怀与生俱来。

从民间艺术到地方文史研究,从手工艺博物馆创始人到推介青岛民间历史的新晋网红,鲁汉说一切“职业规划”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我是这个城市土生土长的孩子,年轻时赶上一句流行语:青岛是文化沙漠,在我看来,这是专指青岛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关注者的缺失。民间文化要求你往下扎,真正挖掘一地的民俗与一个城市、地区独特气质的关联。”

鲁汉最引以为傲的是他所发起组织的“保卫里院”文化志愿行动。“里院商住民俗”入选市北区非遗保护名录,成为老城改造更新中的一个热点,这其中鲁汉的确功不可没。作为”保卫里院”文化志愿者团队的发起者和组织实施者,连续数年,他参与聚合起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多方志愿团队,对青岛的部分里院片区进行了相关民俗影像记录,并借力高校学术力量打造推介了一处里院修复的样板工程。

“我为什么如此关注里院的商住民俗?因为我认定青岛人的秉性气质正是在里院这种居住环境里塑造的。有人说青岛里院像是福建土楼,但土楼里的人家是有血亲关系的,老青岛邻里间的守望相助,是真正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在鲁汉看来,里院里的老人,就是院儿里所有后辈的长辈,需要手提肩扛时,哪个晚辈敢不帮?院儿里哪个小嫚儿被欺负了,哪能行!就算是天生的老实孩子,也有一腔侠义,觉得有责任关照。里院民俗构成了青岛海派文化性格的要素,而这种性格气质又影响了青岛的衣食住行,包括民间艺术的风格特色,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参与里院的历史保护,又在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节日志》中担任过海云庵糖球会项目负责人的鲁汉,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一地历史文化的发展必须具备两方面合力,一方是来自专业学术理论团队的支撑,身为市手工艺协会主席的他表示,协会也正是因为有来自多所驻青高校专业学术力量的支撑,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600名传统手工艺者的繁荣的民间组织。而另一方就是来自青年群体的力量。手艺、传统的历史民居、等待复兴的历史街区,都需要不断地应时创新,契合年轻人的关注与需求,才能具有生命力。

不久前,宁阳路一场时尚多元的夏日集市·艺术营造节,让鲁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年轻的时尚群体排起长队消费历史城区特色文化的火爆场景,带给他深深的震动。

“一条老街凭什么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根本而言还是因为老街凸显的岁月的痕迹,他们想来看看100年前的老青岛街巷什么样,建筑什么样。来自往昔的情感传承需要现实的依托,而这份依托所带来的吸引力一定不仅仅是商业业态的繁盛。

老城的未来在哪里?鲁汉直言,如果不能把钟爱岁月变迁和历史沉淀的年轻人吸引来,如果没有建立起一个年轻人钟爱的文化新空间,一切便是妄谈。“过去我们的群众文化、民间文化是在做老年人和小孩子的文章,而现在,我们需要更广泛的青春的力量,来充实富有历史记忆的街巷。”

2020年,鲁汉开始带领协会的手艺“网红天团”入驻抖音,岁月积淀的老手艺,的确“网罗”了一众青春的容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文 王雷/图)

青岛日报2021年7月26日8版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