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官宣:6539.21亿元,↑13.8%!上半年,青岛GDP反超无锡,与天津差距缩小

7月26日上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21年上半年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

数据很多,看点不少,概括起来就是“稳中向好、稳中加固”。

先来看总量: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青岛市生产总值为6539.21亿元。

这个总量是多是少,在全国是什么位置?需要放在坐标系中进行横向比较。

在“GDP万亿俱乐部中”,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五城都在“12000亿+”档,相互间的差距很小,竞争异常胶着。截至发稿时,除青岛外,无锡和郑州也已经发布2021年上半年GDP,两相比较可以发现:

青岛从2020年上半年落后无锡1.59亿元,到2021年上半年领先无锡40亿元,成功实现反超;

青岛领先郑州的优势从2020年上半年的55.13亿元,扩大到2021年上半年的224.31亿元,青岛作为“北方第三城”的地位进一步牢固;

此外,青岛与北方第二城天津的差距由2020年上半年的794.55亿元,缩小到2021年上半年的770.04亿元,差距进一步缩小。

再来看增速: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青岛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8%。这个增速分别快于全国(12.7%)、全省(12.8%)1.1个和1个百分点;在已经公布数据的16座万亿之城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武汉和苏州,位列北方地区第一位,表现相当抢眼。

相较于2020年上半年,青岛GDP总量净增1024.48亿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市北区的经济体量(2020年,市北区GDP为962.18亿元)。

在很长一个时期,南北方经济失衡愈演愈烈,北方城市经济持续走弱,在与南方城市的较量中处于绝对劣势。2020年,全国23座GDP万亿城市,有17城位于南方,北方仅有6城,只有北京一城进入十强。

南北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5月14日在河南省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提出“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在新发展阶段,中央强调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是促进“大循环”“双循环”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是缓解南北方分化日趋严重的必要措施,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北方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点来撬动。

长期以来,作为“吃开放饭”率先成长起来的开放型城市之一,青岛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始终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然,成长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青岛有过辉煌,也有过不如意,经历过波动与阵痛。

承认差距,但绝不甘心差距!这几年,青岛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全面客观分析得与失,立足自身实际,找寻适合自己、顺应潮流的发展路径。

尤其是2019年以来,青岛的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心气儿更足,打法路数更活,效果更加明显。今年上半年的“爆发”,可以说是厚积薄发。

事实一再证明,青岛选择走“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的路子是对的,“项目落地年”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做法是务实的,成效是显著的。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往前走,不徘徊、不犹疑,假以时日,青岛一定可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工业,强势回归

“上半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一看到这个数字,我们对青岛今年上半年经济总体情况基本就“有底了”。

工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青岛GDP中的比重一度高达60%,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辉煌,诞生了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的“五朵金花”。

但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跟上IT、网络设备、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青岛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内生力、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的位置已经不那么耀眼,工业对GDP的强支撑逐步减弱。

到2019年下跌至26.9%,已经低于30%的警戒线,对全市GDP贡献率仅为13.9%。求变,是唯一出路。

与山东一样,青岛工业在很长时间内的任务也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转型升级,必然会经历“阵痛”。

2017年,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为7.5%,高于全国(6.2%)1.3个百分点。2018年,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当年,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下降至6.8%,仅比全国平均水平(6.1%)高出0.7个百分点。

去产能的效应在2019年达到最大化,当年,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下降至0.6%,低于全国平均增速(5.7%)5.1个百分点之多。

受工业增长降速“拖累”,青岛GDP增速也在下降,2018年,比全国高出0.7个百分点,到了2019年只比全国高出0.4个百分点。

守得云开见月明。青岛工业正在迎来“拐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13.9%上升到2020年的16.5%,上升了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9年的0.6%,大幅上扬至2020年的5.5%,比全国平均增速(2.8%)高出近一倍。

今年以来,青岛工业延续了良好态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9%)。分行业看,35个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86%。

与此同时,青岛工业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升: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96.0%,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5月份,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今年上半年,青岛GDP能够跑赢全国,并实现进位赶超,工业居功至伟。

强势“回归”的背后是青岛工业的默默努力与坚持:承压奋进,坚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建体系稳增长,抓技改促转型,强创新增活力,聚资源优配置,搭平台建生态,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这才得以实现平稳增长、提质增效。

工业强,则青岛强。只要延续良好发展势头,青岛进位赶超就有了十足“底气”。

投资,“项目落地年”立竿见影

需求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般常识,是经济治理的基本逻辑。

投资作为最为稳定可控的需求,在经济增长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在80多年前,凯恩斯就已经发现和论证了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被此后的许多经济决策者奉为圭臬,用以指导经济活动,并屡屡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有效投资始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并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

青岛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49年至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7万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5%。“十三五”期间,青岛累计完成投资超2.7万亿元,投资年均增长10.4%。特别是2019年,青岛投资增长高达21.6%,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创近七年新高。海内外企业家、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今年以来,青岛以“项目落地年”为抓手,把抓项目作为抓经济运行、抓发展、调结构、增质量的“牛鼻子”,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热潮,“项目落地年”取得明显成效。

上半年,青岛新开工项目1485个,其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100个。6月份新开工项目665个,创历年月度新高。

在项目建设的强劲拉动下,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比去年同期(4.0%)足足提高了7.7个百分点。尤其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8%;高技术产业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6.0%、14.7%、12.6%;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58.8%,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有了大项目的强力支撑,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逐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扩大有效投资仍是稳增长的驾辕之马。青岛要想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城市实现进位赶超,必须牢牢抓住投资这个发力点,实现总量扩张和内涵效益的同步提升。

消费,第一引擎“踩油门”,还有潜力可挖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投资也是如此。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一再证实,投资遵循“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也就是说,随着投资的增加,收益会递减,进而会降低投资者的积极性,投资的扩大最终有一个边界。

但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和中国制造在外需市场的强劲竞争力,投资,尤其是高质量投资的边界远未到来,投资仍将在是长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当然,拉动经济增长还有一个更为持久的引擎,那就是消费。

在消费品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消费好比是一匹被套上缰绳的野马,无法自由地纵横驰骋,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严重抑制。

步入市场经济之后,被抑制的消费迅速释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与全国一样,消费在拉动青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一度被低估,引擎作用一度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马车也远不如投资、出口表现抢眼。

所幸,这样的局面正在改变。青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消费升级与产业提质一体谋划,供给创新与需求创造一体推进,市场优势与时尚特质一体发掘,推动消费供给体系、需求结构、时尚特质、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0年,青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203.5亿元,同比增长1.5%,比全国(-3.9%)高出5.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青岛消费市场延续回暖势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2.1亿元,同比增长23.5%,再度跑赢了全国(23.0%)。尤其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但青岛旅游市场加快复苏,住宿、餐饮消费增势向好。其中,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99.8%,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60.0%。

经济增长要依靠内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开放中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从我国的情况看,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2013-2019年为60%左右,如果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这次疫情对消费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关键举措。特别是在当前国外疫情加速滋生和蔓延的新情况下,集中精力扩大国内消费、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正当其时、非常必要。

青岛应当进一步深化认识,不断强化和提升消费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顶层推动,系统谋划,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引擎作用。

外贸,冲破“回头浪”,表现令人“惊艳”

出口之所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同样是从经济增长由需求拉动这一逻辑推导出来的。

200多年前,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说”就为国际贸易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200多年来,基于该理论繁荣起来的国际贸易让几乎所有国家都享受到巨大的福利,并从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眼下,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经济全球化逆流,加上疫情阻隔致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国际贸易笼罩上阴影。但这些“回头浪”,阻挡不了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潮流,国际贸易必将在调整中继续前行。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外贸仍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曾指出,现在衡量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光看增速或贡献率,也要看总量。从总量上看,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中国在各个大国当中是比较高的,占到30%以上,比美国、日本这些经济大国要高,进出口的作用相当重要。

要知道,青岛所有产品和服务生产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都是要用来消费的,要么是居民消费,要么是政府消费,只有有人愿意“埋单”,才能转化为GDP,才能形成接续生产,促成城市的持久繁荣。

青岛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因港而生、因贸而兴的外向型城市,外贸的作用可想而知。虽然这些年,与全国一样,青岛的外贸依存度不断降低,但直至2020年,仍然高达51.7%,比全国高出近20个百分点。

外国居民的需求对青岛经济增长作用显著。2020年青岛实现货物进出口6407亿元,如果加上服务出口,规模会更大。而同期,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203.5亿元。

今年上半年,青岛外贸表现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外贸进出口总值3975.2亿元,同比增长39.6%,比全国平均水平(21.7%)高出足足17.9个百分点。

没有外贸就没有今天的青岛,面向未来,外贸仍将是青岛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是青岛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抓手,作用应当得到进一步彰显。

势头已起,凭借良好的开局,青岛追逐梦想的底气更足,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作者 | 沈默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