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因疫情中断的研学游开始复苏,但热度没有达到预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岛城面临新机遇、新选择——
打造青岛海洋研学新名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川美景、展馆景点变课堂,学生们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开启一段奇妙之旅,丰富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空间。这就是研学旅行的魅力所在。
今年暑假,因疫情一度中断的研学游有了复苏的迹象,某旅行服务平台统计显示,研学旅游产品较2020年暑期增长超过650%,研学类产品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两倍以上。但记者调查发现,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实际成行的研学游特别是大规模的“远游”热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形式和内涵也较真正的“研学”有一定差距。
这对青岛来说,是一种机遇。实际上,以海洋特色闻名的青岛有很多可供挖掘的研学资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将青岛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教育资源相结合,做好研学旅行产品研发,将海洋研学打造成一张新名片,服务本地学生,吸引外地生源,不失为青岛研学旅行发展的新路子。
学生们在青岛贝壳博物馆内研学。
岛城研学教育由来已久,不少经典案例走在全国前列
每年寒暑假,开展大规模外出研学可以说是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翘首以盼的事情。学生们人手一本研学旅行手册,带着问题与课题,一边游、一边学,形成研学报告几乎成了标配。“青岛研学旅行教育走在国内前列,研学旅行教育已经成为青岛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一环。”市教育局副局长韩东曾表示。
据了解,自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来,岛城学校研学旅行活动逐步展开,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线路等。其中有几所学校还形成了享誉岛城乃至全国的研学案例,如青岛实验高中将各学科进行系统整合,每年包机整年级赴贵州开展“诗意黔行”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取得明显教育效果;青岛六十七中自招班学生曾赴北京,畅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心中埋下了向着优质大学奋力拼搏的种子;青岛六十八中500余名学生曾乘坐山东省首列卧铺研学专列,到临沂、曲阜等开展研学活动,车厢变课堂,学生们边走边学,在研学中领悟红色精神,增长阅历开阔眼界。
今年暑期研学多是“红色”主题,基本是小规模研学活动
“七年级即将结束时参与的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活动,让我更深层地了解了青岛的历史文化发展。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而‘五月的风’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包涵着催人向上的浓厚意蕴。”青岛三十七中2020级10班胡晋瑞这样写下了研学旅行后的收获。日前,他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到青岛市规划展览馆,开启了一场探索青岛百年历史的红色研学之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学校的研学主题基本都与此有关,可以说“红色”研学是绝对的主角。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是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地,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历史,接受红色教育。
青岛三十九中初中部2020级12班学生在海军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爱国主义研学之旅。他们参观海军博物馆,了解我国海军的发展历程,瞻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铭记历史,学习革命精神。青岛台湛路小学三(2)中队参观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了解家乡历史,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红色教育,珍惜来之不易生活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种子。青岛王埠小学六(5)中队队员在即墨古城迎来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红色”研学,参观古城,了解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千年商都文化,他们透过即墨历史人物事迹,领悟家国情怀。
据了解,今年青岛各学校的研学主要集中在市域范围内,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小规模研学活动,以往以级部、学校为单位的整建制研学旅行难觅身影。
外出研学有顾虑,市内研学基地缺乏专业课程研发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研学旅行依然有需求,但考虑到安全因素,学校、家长都有所顾虑。“和全国基本情况一样,青岛研学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但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很多学校对研学旅行持观望态度。仅有少量学校组织学生在市区及近郊进行短期研学旅行活动。”青岛市研学旅行协会会长田平说。岛城一所学校负责人也坦言:“学校组织研学旅行首先要考虑的依然是安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不适合组织跨区域大规模研学。”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的研学旅行类产品主要有军事训练、野外生存、精致露营、历史人文等内容,还有机构推出了野生动物救助、航天科普等特色研学项目。不过,这些项目主要以夏令营、亲子游的方式进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研学“走不远”,就对市内研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开阔眼界,如何提升研学的品质,成为当下青岛研学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2010年,青岛启动了“社会课堂”教育工程,至今已分批次命名了513处“社会课堂”,其中“未成年人社会课堂”423所,“研学旅行基地”90所,基本构建出了覆盖文化博览类、传统教育类、文化活动类等12个类别的场馆体系。
研学基地等设置是开展市内研学的硬件基础,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目前,青岛市研学旅行基地多依托各类场馆、景点而建设,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基本研学需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院长、青岛市研学旅行基地协会会长石媚山表示,“相较于专业化的研学营地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研发,丰富研学产品,给学校、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上海路小学学生暑假参观文化展览馆。
抓住蓝色优势,打造青岛海洋研学IP
从产业角度来讲,青岛乃至全国研学旅行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谁率先发力,谁就有可能抓住先机,或许可以从千亿元市场中分得一块“大蛋糕”。
青岛是一座自带“网红”气质的旅游城市,海洋是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石媚山认为,青岛发展研学旅游,应该围绕海洋优势做文章,打造青岛的海洋研学IP。在此前举行的“拥抱海洋”海洋研学旅游产业促进活动暨中国(青岛)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大会上,青岛就推出了八大海洋研学旅游特色线路。
青岛蓝谷研学中心执行总经理王周海和团队成员也看中了这一优势,自2018年起就研究设计海洋研学相关课程。“我们想通过海洋研学实践,通过过去、现在,通过对世界、中国等海洋的发展讲解,培养孩子的海洋意识,以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王周海说。不过他也坦言,从整个青岛市来看,海洋研学仍然缺乏系统的课程、服务等体系。
“青岛的研学旅行优势在于海洋特色。青岛发展海洋研学有其独特的历史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做好海洋研学,要充分利用、最大化发挥好这些优势,统筹组织利用好青岛的智力资源、财力资源、宣传资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研学场馆资源、渠道资源、人力资源和产品资源,将青岛打造成一个海洋研学的产业高地。”田平表示。
研学旅行发展到现在,专业人员缺少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应该懂旅游,更应该懂教育。当前行业现状往往是给旅游的人讲教育,给教育的人讲旅游,教育与旅游之间仍然存在一道难以填平的“鸿沟”,青岛也应该注意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研学旅行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的标准较低,急需专业的研学旅行人员。比如,我们学院就起草撰写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标准,开设了山东省首个研学旅行相关专业。”石媚山说,从业人员还应该建立必要的准入机制,更好地打造研学旅行专业人员队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青岛日报2021年7月27日11版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