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推进会上发布了青岛市“碳普惠”平台。“碳普惠”平台运用多种生活场景减碳量的核算方法,市民可在平台上注册,践行公共出行等低碳行为,通过每日计步、公交乘车码、琴岛通刷卡乘车、NFC交通卡乘车等低碳行为计算减碳量,获得碳能量记录,实现“人人减碳、人人受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深思熟虑、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而要讲好“双碳”中国故事,让全民积极参与进来,还需引入另一个关键词——碳普惠。所谓“碳普惠”,是指对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这里先要澄清一种误解,不少人认为居民消费排放不了多少碳。事实上,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约72%是由居民消费引起的。在中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40%-50%,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比例越高。
实现“碳普惠”,要有科学的“数字账本”,这也是目前全国各大城市正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改变消费行为是一件长期的事,需从细节抓起,在各个环节提供激励。要为每人开设一个碳减排账户,建立“数字账本”。但建立系统化的碳减排“数字账本”并非易事,其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一直以来对个人碳减排行为缺乏统一标准,也没有可量化的方法。对个人而言,碳减排量化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一座城市数以千万计的居民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假如“数字账本”缺失了科学性,就很可能沦为摆设。7月11日,苏州高新区传出消息,将建立全国首个“数字碳账本”,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碳普惠领域的全国样本。7月22日,青岛也明确提出,让市民人手一个“碳账本”,充分体现了对该领域的重视。
实现“碳普惠”,要用交易来对个人减碳行为进行激励。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企业“减碳赚钱”正逐渐成为现实。但个人还是很难参与其中。去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曾推出碳普惠激励措施,市民绿色出行形成的积分,可用于植树、修桥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兑换一卡通充值码、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此后,上海、广州等城市陆续加入这一行列,但活动内容均未超出北京的范畴。今年6月,深圳提出将打造碳普惠的“深圳模式”,打通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使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可由企业购买用于市场履约,再将收益回馈给个人。这意味着,在深圳个人也将能通过“减碳赚钱”。可以预见,“深圳模式”对居民的激励效果将是显著的。
低碳转型,是牵涉供应端和消费端全链条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攻坚克难,也需要全民减碳,人人尽责。青岛在绿色低碳之路上取得了不少亮眼成绩,眼下,如何通过“碳普惠”更好地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让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其中,值得认真思索,不断探索。(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