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村支书,百年蝶变路!潍坊双杨街道前阙庄村登上《农民日报》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

三代村支书 百年蝶变路

前阙庄村村庄俯瞰图。

“工人绑鬃真可叹,做工十二点,还要带夜班。冷耙谷,真难咽,生活好凄惨。”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这首创作于1929年的《绑鬃工人歌》,上了年纪的村民大都会哼唱几句。这首旋律单一、言辞朴实的歌曲背后,催生了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工运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流血的工人大罢工。这是前阙庄村红色历史的开端,也是红色精神百年传承的开始。

时光荏苒,终不负有心人。盛夏时节,暖风拂过绿色的田野,阳光下的前阙庄村美不胜收:一排排安置楼鳞次栉比掩映在浓浓绿色中,一条条路阡陌纵横阔朗整洁;村头车站,村民不紧不慢地等着坐公交车进城上班;小区楼前楼后,老人们聚在一块拉着家长里短……百年前,前阙庄村还是一个百姓受苦难、劳工受压迫、女性受辱骂的村落。

前阙庄村党员群众在村文化大院集体学习。

首任村支书于清书:成功领导猪鬃工人大罢工

“听老辈人讲,俺村的猪鬃产业在民国时期就很有名。好多外乡人来我们村里办厂,村里女工大都在厂里干活。可那个年代,地主、资本家对女工要求极为苛刻,不仅无限制延长女工劳动时间,还时常搜身、罚跪、辱骂女工。”村民张淑远跟记者说。

1928年秋,在外读书的进步青年党员于清书受党组织指派,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回村开展党的工作。1928年冬,于清书成立起前阙庄村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成立后,于清书就提出了“让女工不再受压迫”的口号,领导发动了著名的猪鬃工人大罢工。1929年春天,于清书带领百名女工走上村中大街,高唱《绑鬃工人歌》,要求加工资,取消对女工的“搜身”等侮辱性制度,500余人走上街头开展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斗争中,共产党员于芝荣与部分进步工人带头冲进“鬃行”账房,提出工人复工条件,“鬃行”老板被迫答应。

据地方党史资料记载,这次罢工是山东党组织领导的“工运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流血而取得胜利的斗争。可惜的是,1931年4月,26岁的于清书被敌人杀害。在村史馆为记者讲解的工作人员杜晓辉说:“于清书参加革命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却不断在潍北地区掀起反侵略反压迫的小高潮,发展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在他牺牲后,这些人所代表的坚定信仰、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一直在前阙庄村燃烧。”

红色前阙展馆内张秀英铜像。

劳模村支书张秀英:肩抗一把铁锨建设新家园

在前阙庄村的优秀共产党员里,1936年入党的张秀英很不寻常。幼年随父母逃荒来到潍北一带的她,16岁便嫁入前阙庄村。战争年代里,她利用自身优势辗转于转送情报、掩护领导、动员青年参军、搞好后方农业生产等工作之间,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前阙庄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堡垒村”。

新中国成立后,张秀英先是担任乡镇干部。1960年,她又辞去职务,毅然回到前阙庄村,成为了村里第一位女党支部书记,也是前阙庄村“红色精神”的又一传承者。

“张书记有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扛着一把铁锨,走到哪儿干到哪儿。”今年78岁的老会计于顺民说。据他回忆,张秀英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也报答不完党的恩情。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下去。”

那个年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秀英的带领下,前阙庄村村民干劲十足,村庄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1964年,前阙庄大队建起了村办制鬃厂,成为全公社最早兴办集体副业的大队;1969年,大队买回一辆小型“东方红”拖拉机,成为全公社第一个拥有“东方红”拖拉机的大队。

1973年8月24日,作为昌潍地区仅有的两名党员代表之一,58岁的张秀英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1960年、1983年两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工人在采摘西红柿。

现任村支书于英智:返乡谱写乡村振兴变奏曲

历史场景几经转换,前阙庄村的红色印迹始终清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前阙庄村的红色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节点都少不了带头人的引导。前有于清书带头革命,后有张秀英带头搞建设。如今,村里又有了新的带头人于英智,在他的带领下,前阙庄村又一次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前阙庄村发展屡陷困境,几任班子都没有找到适合出路。2004年,在城里从事建筑安装行业的于英智,产生了回乡的念头:“其实,一开始也没想要竞选,只是想拿点钱给村里修修路,帮帮父老乡亲。可真正回村后,看到村里日渐凋敝的情况,就毅然下了决心。当时,我卖掉城里的房子,家里人也不太同意。后来,好不容易说服家人,得以回村竞选。”

2006年,以于英智为党支部书记的新班子成立,前阙庄村党支部以过硬支部建设为抓手,推出党建引领、支部搭台、农企共赢等多种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贴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这几年,我们村相继完成了土地流转,成立了果蔬合作社,创立省级田园综合体,还培植了‘东篱乡村’等几个小有名气的农副产品品牌。”于英智说,“村党支部还牵头领办企业,发展装饰、物流行业,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

“从土坯房到电梯小洋楼,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乡村旅游扎堆地。俺现在的乡村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于顺民憨厚笑言如今的“好日子”。(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