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谣言?怎样才能辟除?听听专家怎么说!

作为最古老“传媒”的谣言,始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谣言?怎样才能辟除?辟谣工作如何更具针对性?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洪忠,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知晓公众认知差异 打破“信念沟”壁垒

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社交媒体是当前最大的文化传播载体。

来源:中国网信网

有人相信,才会有所传播。“信念沟”这一概念,逐渐出现在学者的视野中。“信念沟”指的是用来表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同一问题上存在的信念差异。而这种差异多表现在社交媒体的社群传播中。

你知道地球的形状吗?很多人肯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球形呀。可以说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就是有小部分人相信地球是扁平的。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这部分有着相同信念的群体,他们组建网站、拍摄视频、搭建网络社群、不断自我深化“地球是扁平的”的观念,并将相反观念的人隔绝在外。于是,“信念沟”壁垒如此形成了。让既有信谣者在网络约定的价值观传播模式下不断接触谣言,从而形成一种“价值观”。这类因“信念”聚集的人,其意识形态、生活观念、知识水平等很难被改变。

了解传播特点 让辟谣更有针对性

日常生活中,有关“醋”的谣言,随处可见。比如:“喝醋能消灭新冠病毒”“喝醋能软化血管”“房间熏醋能防感冒”“醋和水果可以中和酒精保护肝脏”“神奇‘醋蛋液’包治百病”“草莓泡醋水可保鲜”“花生泡醋营养价值更高”“醋可除甲醛”等,不少人信以为真。

正是因为社群的封闭,让辟谣工作复杂多变。这种常识性谣言才如同痼疾一般,周期出现。在信与疑的博弈中,网络谣言的类型不断翻新。谣言产生原因及传播特点,为寻找谣言传播规律提供了依据。

张洪忠教授表示,面对互联网上充斥的海量信息,公众是缺乏判断力的。当公民急于了解真相时,网络上发布的或是猜测或是故意散布的不实信息就会趁机填补“真空”,欲借不实信息恶搞、发泄或吸睛。

他认为,网络谣言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越贴近民众利益越容易引起关注,能引起恐慌或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信息更易于传播,且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二是移花接木等手段频频使用,信息真假难以辨别;三是冠以专家之名或打着权威机构的旗号混淆视听;四是生命周期很短,但是部分不实信息会反复出现;五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

注重科学传播策略 系统搭建辟谣机制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而构建观念一致的信息传播圈。这让在现实生活中零散的观念差异在网络上得以整合,达成共识,形成意见群体。

张洪忠教授介绍,“网络巴尔干化”现象,让网络分裂为有各怀利益心机的繁多群类,且一个子群的成员几乎总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或阅读仅可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员的信息或材料。如何让辟谣有效传播出去,让辟谣信息更具有说服力,需注重科学传播策略。

如何将必要的信息传递到一个信息相对隔绝的社群,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张洪忠教授表示:“说服他们,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毕竟信谣者所接触的圈层是多元的,不一定相信辟谣信息。此外,还有心理、社会、网络社群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辟谣是系统的科学,它是基于社会科学、互联网群体结构研究知识基础之上的,需要一套科学传播策略来进行,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孙茜)

责任编辑:李婧菲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