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蓝碳交易市场!海洋一所编制完成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30日讯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近日编制完成海洋行业标准《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以下简称《核算标准》)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行业标准的制订是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探索建立良好的蓝碳交易市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海洋碳汇是指通过海洋生物、非生物和其他海洋活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由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两部分组成。滨海生态系统碳汇主要由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盐沼生态系统碳汇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三部分组成;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由藻类碳汇、海水贝类碳汇和浮游植物碳汇三部分组成。

《核算标准》表明,海洋碳汇经济价值评估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其方法选择具有复杂性,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核算。例如,具有市场价格的指标可采用市场价值法,难以界定市场价格的指标可采用替代成本法或旅行费用法。目前,国际对于海洋碳汇的评估方法或标准还是空白,一旦国际标准建立起来,将为海洋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介绍,海洋一所编制完成的《核算标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用于核算我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的实施方案,包括具体实施步骤和要点,解决了海洋碳汇的量化问题和价值确定问题,使得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成为可能。作为海洋大国,我国若能率先编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必将有利于占得先机和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据了解,广阔的海洋孕育着巨大的固碳能力,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中的碳储量约为38万亿吨,比大气多50倍,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海洋碳汇”相比“森林碳汇”具有储碳量大、储存时间长等优势。将海洋碳汇纳入中国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