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全国贫困地区累计送教下乡1450多次,近20万名乡村教师受益;举办乡村校长和教师跟岗研修180期,接纳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学员3000多名……青岛“支教岛”创办15年,一批批的乡村教师借助这个平台得到历练和升华。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支教岛”创始人李淑芳走到现在?她说,是教育的初心,是35年前乡村小学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她勇往直前。
李淑芳(资料图)
尴尬的第一课让她找到教育初心
1985年,即墨移风店乡后古城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李淑芳第一次踏上讲台。她刚刚从女子职高毕业,从未接受过师范培训,上讲台前忐忑地去找校长:“我不知道怎么教,能不能让我听听其他老师的课?”校长一口回绝:“人家初中毕业都能教,你高中毕业,怎么还教不了二年级?”班里26个孩子,瞪大眼睛打量着新来的老师。孩子们不知道,老师已经紧张得手心出汗。
李淑芳硬着头皮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二年级学生学习除法,12÷4=3,她会算,但不会讲。急中生智的她误打误撞开启了“翻转课堂”模式。她问学生,谁会做?不少学生举手。再问,谁会讲解?有一个学生举手。她马上把那个举手的女生叫上讲台,搬开讲桌,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女生在黑板上讲解的过程。“我至今记得那个女孩的名字,也记得第一课的尴尬。”李淑芳说,从此,钻研教学方法,为这群孩子做些什么,成为她的教育初心。
教师之家里“偷学”老师基本功
想要系统地学习教学方法,对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来说并不容易。1988年,李淑芳通过县里组织的培训,遇上了她的教育启蒙老师——青岛教育学院的高鸿秀。培训结束,李淑芳还是常往高鸿秀家跑,吸引她的除了高鸿秀的音乐课,还有“偷师”的机会。
高鸿秀来自教师之家,丈夫是一所小学的教导主任,女儿也是老师。高鸿秀的丈夫会指导女儿如何批改作业,如何备课。“从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这些教学经验,听他们父女的谈话,特别受益。”那之后,每次李淑芳上课,教室窗户外总是趴满了其他班的学生和老师。
老师的一点进步会给学生带来巨大改变。李淑芳带的班级从乡里排名垫底,一跃变成前三,甚至超过了乡里的中心小学。看着学生们逐渐变得自信开朗,李淑芳知道,自己必须继续学习。1989年,她考上师专,主修艺术教育。1991年毕业后,进入青岛基隆路小学任音乐老师。
李淑芳深切地感受到,城里学校和乡村小学的差别不是高楼或平房,而是在于教师队伍建设。1996年,通过公开招考李淑芳成为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的一员。让老师们都能得到专业培训,正是李淑芳的理想。一轮轮教师培训,各种教学研讨,几年十几年坚持下来,李淑芳和教育人一点点填平城乡教育的鸿沟。
今年,“支教岛”“支基金”将启动,李淑芳的女儿和几个留学归国的学生一起组成市内乐团,演出为基金筹款。韩星摄
捐出新房做“支教岛”培训老师
2004年,青岛结对帮扶曹县。在曹县的一所小学,李淑芳惊讶地看到,寒冬里学校用破塑料薄膜封窗,没生炉子,学生手冻得红肿。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共7个字,有2个是错别字。“学校缺钱,更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李淑芳回到青岛后到处联系实训基地,请曹县老师到青岛来进修,培训免费,吃住免费。让她没想到的是,对方拒绝了,因为“没有资金不可为,职责分工不敢为”。最终拗不过李淑芳的执着,2005年,曹县的校长带了几个老师半信半疑地来了青岛。那年,李淑芳自掏腰包4万元,创办了全国首个致力于农村地区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志愿者组织——支教岛。她的目标是联合一批富有爱心的人士形成合力反哺农村教育,通过提升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帮助农村孩子,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最初,李淑芳借用进修学校的校舍和资源,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她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把新买的房子贡献出来,让来青培训的农村教师免费吃住。
目前,山东曹县支教岛、云南红河县支教岛工作室、支教岛内蒙古敖汉旗工作站、贵州支教岛读写群、四川支教岛读写群等分部相继建立,李淑芳的梦想有了越来越多的“合伙人”。(青报全媒体记者 赵黎)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