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禁炒“网红儿童”,要将严查落到实处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打开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的儿童被父母推到镜头前当上网红,一些过度消费“网红儿童”的内容也传递出负能量。日前,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明确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等。

几乎每一个“网红儿童”身边,都有一对敛财的父母。去年“三岁女童被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的事件一度引发热议。那个被父母起网名“佩琪”的孩子,并不像动画片中的“小猪佩奇”那样快乐。相反,她很不幸,在投喂之下体重不断增加,沦为赚钱工具。而就在网友对“佩琪”健康表示担忧时,其父母却在标题中宣布:“马上突破100斤!”一个网名“小文雯很可爱”的女主播,带着六岁孩子做直播,多次恐吓孩子“我不要你了,我不是你妈”“你爸也不想要你”,致孩子大哭,以此博取眼球,获取广告收益。这些事让人出离愤怒,到底是怎样的失职和无知,才能拿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做敛财工具,且毫无悔改之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隐性消费孩子的行为,比如,故意给小宝宝喝酒,吃柠檬,闻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然后拍摄宝宝表情,以此来获得流量。这也是“啃小”,容易引来恶性示范。

女童“佩琪”

“网红儿童”问题背后,是平台的底线沦丧、肆无忌惮。炒作“网红儿童”已成利益链条,首恶是那些不良家长,而短视频平台的推送和流量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算法之下,你看了什么,平台就一直给你推什么,“网红儿童”视频也是如此。即便在引发舆论质疑后,一个“佩琪”被查了,还有更多“佩琪”在路上。平台一边在装睡,一边在数钱。

针对这些乱象,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与近年来的治理精神相一致。比如,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提到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从事国家规定以外的劳动。炒作“网红儿童”属于板上钉钉的违法违规行为,然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从严查处”。而这也是公众对于此次专项行动所期待之处。

从严查处,需要让那些“啃小”的家长认识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对其形成有力震慑,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网络素养。对于涉事平台,则要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国家早已规定APP须有“青少年模式”,但很多平台形同虚设。目前,大多数儿童账号都是以孩子父母的身份信息注册、运营,平台难以通过注册身份鉴别,给平台和市场监管增加了难度。但“有难度”不是“不作为”的理由,平台能用算法推送,就不能用算法管理?当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时,应立即停止传输相关的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尽快斩断网络传播的链条。相关部门要以常态化的监管和严查,倒逼平台严格履责。

普通网民也要加强内省,少一点围观,就少一波流量“助攻”。别让自己沦为制造“网红儿童”的推手。这一点,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