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烟台市突出工作重点,聚焦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实施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日前,记者围绕相关问题,专访了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烟台经济发展、城乡面貌、居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县域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但近些年来,与省内外先进城市相比,烟台市县域整体发展势头减弱、速度变慢,有的名次大幅下降,甚至退出全国百强。同时,烟台县域的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支撑不够等问题突出,放眼全国、标兵渐行渐远,环视周边、竞争异常激烈,反观自身、发展后劲不足,到了必须重新审视、奋力一搏的紧要关头。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支柱。按照省委对烟台市提出的“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的要求,今年,烟台出台振兴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瞄准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强县富民为根本,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园区发展活力,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在全国和全省排名赶超进位。
在县域经济的抓手上,核心在产业链。烟台市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牵头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个工作专班、一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联盟(协会)”的“六个一”推进模式,明确各区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并不求全求多,而是考虑基础和条件,相对聚焦,一般是2个左右,重点是聚焦绿色化工、装备制造、黄金、汽车、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强链”“延链”;聚焦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核电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育种等新兴产业,实施“建链”“补链”。对空天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产业等未来产业进行超前布局。
园区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数据显示,烟台的26个产业园区,贡献了全市约五成的GDP、六成的公共预算收入、七成以上的外资外贸,是培育壮大县域产业链的重要支撑。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表示,烟台按照“一县一园一业一平台”的思路,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即“一个区市、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科创平台”,对四个国家级园区、四个国别园区、八个省级开发区、六个省级化工园区、四个特色园区等26个园区,都明确了转型方向和突破重点,扶持裕龙石化产业园和临空经济示范区、东方航天港产业园、风电母港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四个特色园区做大做强,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汇集、政策措施向园区倾斜。
“我们现在的资源优势在哪里?我们现在的科技优势在哪里?这个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在哪里?我们如何建造良好的生态,让龙头企业到烟台来?让这个行业里的专家和人才到烟台来汇聚?我们都落实到行动方案上,把每一个园区、每一条产业链都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
郑德雁表示,烟台打造产业的全景图、现状图、招商图和创新图四张图谱,建立“链长、链主、链办”“三链联动”的机制,“链长”即市级领导,“链主”指的是龙头企业,“链办”是市级的专业队伍下沉到区县,把市级的人才、金融等资源向县域的园区来集聚,使得县域的园区和产业链有更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按照《关于振兴县(区)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烟台提出建立重大项目市县共建机制,强化重大项目要素市级统筹,鼓励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区市共建新型工业园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的顶尖人才(团队)项目,给予综合资助或直接股权投资支持等。
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烟台还对在全国百强县(市辖区)、国家级园区排名中赶超进位的区市,对新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辖区)的,都给予资金奖励,通过财力奖补有关区市,给予县级更多的资金使用自主权,激励各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做大做强“蛋糕”。
对于发展越快、质量越好的县市奖励的越多,反之就会越少。对当年在全国百强县(市辖区)、国家级园区排名中位次下降和全省县市区排名中下降一定位次的实行联合惩戒。对贡献大的领导同志也给予奖励,对不思进取、工作落后的,不仅没有奖励还要追责,由此激励县级竞争进位、竞相发展。
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2.6亿美元,同比增长51.4%,全市进出口总额2032.6亿元,同比增长59.9%,全市完成重大项目投资超100亿元......这是烟台今年上半年取得的成绩单,其中县域经济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烟台围绕抓产业、强园区,全心全速抓落实,吹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力争到2023年,全市各区市和国家级园区中,地区生产总值过2000亿元的1个、过1000亿元的2个、过500亿元的6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0 亿元的3个、过50亿元的3个、过30亿元的5个,并在全国、全省排名中赶超进位。(闪电新闻记者 李鹏飞 庞军 烟台台 万瑞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