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专业实训干部深入了解上海医改创新举措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0日讯 上海的医改举措,如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如何进一步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紧抓在上海实训的机遇,来自医疗系统的专业实训干部走进上海医保中心、良医汇互联网医院、诺华制药等相关政府、企业单位,深入了解上海医改的创新举措,深刻认识这座城市的非常品格。

近年来,上海作为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地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推出了许多对巩固医改成果、服务百姓健康具有推动力、创新性和显著社会效益的举措。“上海市立足本地优秀科研资源,完成了各行政区、经济区与上海交大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实现了医疗前沿与医学精尖的强强联合,共同助力打造面向长三角乃至世界大健康领域的创新策源新高地、产业集聚新高地、政策研究新高地和人才培养新高地。强强联合,夯实了上海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硬件基础。” 专业实训干部王广超说。

互联网时代,数字赋能,智慧医疗正助力上海医改提速。“上海医疗机构赋予‘互联网+医疗’以新的诠释,提出‘家门口’就医概念,就是患者使用‘智能预问诊平台’,可以精准预约所有平台门诊,通过已建立的检查检验项目的互联互通互认渠道,实现医保电子凭证支付结算,直至脱卡支付结算。”专业实训干部赵小丹说,“数据共享,‘E监管’也发挥了重要效能。上海打通市、区、街道三级数据通路,实现卫生医疗数据的区级共享、一屏共享,区属医疗机构也完成电子出院小结和电子病历卡上线,实现云端随检随查。通过行之有效的‘E监管’,上海打造了疾病防控数据集成和可视化分析在‘一网统管’平台综合应用的场景。”

在数字赋能的同时,上海还在不断拓展新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专业实训干部高宏山说:“上海市积极拓展便民就医通道,加快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数据监测、远程监管和预警防控平台,进而提升整体服务效能。随着新一轮家庭医生执业方式与服务模式建设的改革,社区卫生中心和家庭医生队伍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自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社区患者和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延伸至家庭的专项护理、康复护理、居家安宁疗护等服务,提高了便民就医水平。”

上海医改的提速,离不开智慧医疗的推动,其迸发出的前进动力和强大的服务效能,正是智慧医疗蓬勃发展的具体体现。专业实训干部认为,其成功经验,对青岛数字化应用和网络赋能,推进青岛市智慧医疗工作极具借鉴意义。

一是打牢数据基础,促进点线面有效衔接。深化推广智慧医疗,首先应从数据赋能着手,深化系统建设和数据采集;其次要广泛设置多种应用场景,例如,电子病历、移动医疗、掌上医院、云胶片存储、急救车远程急救、高清远程会诊、计算机辅助手术等;最后以公立医院为落脚点,按照医院层次等级由高到低,逐渐实现以“大健康”为主题、“医卡通”为纽带的医疗全程、全面、全要素流通,最终拓展至社区、卫生院,直至全市覆盖,从而实现点线面的有效衔接。

二是夯实康养基因,实现智慧医疗“先声夺人”。青岛本来就有着优良的“康养基因”,环境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宜居城市。从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首届大会在青岛开幕,到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的区位发展,从海尔白云山细胞谷的设立,到青岛国际院士港生物医药板块基地的开发,都显示出青岛医疗健康市场的巨大潜力。青岛康养产业需在集群化崛起和链条式发展上下功夫,内生对产业稀缺人才的巨大吸引力,擦亮青岛“宜居”品牌,打造新的康养理念,使青岛智慧医疗在医养行业市场中“先声夺人”。

三是智慧医疗赋能,“医共体”守护“大健康”。长久以来去“大医院”的习惯,造成了“大医院”“挂号难、排队长、一床难求”,而“小医院”却“无人问津”的局面。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医共体”建设,借助智慧医疗赋能,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就医潮”回流。以城阳区为例:围绕人民医院,整合区、街道、社区医疗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合理配备医疗力量,运行医管平台,实行“医共体”单位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降低群众就医成本,运转技术和资源,实现优质医疗服务和技术“双下沉”。(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通讯员 赵小丹 王广超 李思俊 文/图)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