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点、隔离病房……青岛白衣战士用大爱书写战疫“超长篇”


“抗疫有我,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近20个月来,青岛医务人员以“连轴转”的姿态坚守在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点、隔离病房……如今,德尔塔变异毒株让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他们更是严阵以待——

白衣战士用大爱书写战疫“超长篇”

德尔塔变异毒株来势汹汹,仅半个多月时间,便席卷全国超一半省份,200多个地区升级为中高风险地区,人们平静的生活再度被打破。

疫情防控的关键在“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这“四早”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医务工作者,人们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白衣天使。实际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近20个月时间里,他们一直“连轴转”,未敢松懈,在预检分诊处、在发热门诊、在核酸检测点、在隔离病房、在疫苗接种现场……一直都有白衣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白衣做战袍,生命赴使命,岛城的医务工作者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他们的故事“连载”成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超长篇章。日前,记者采访了多名奋战在抗疫一线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让记者动容的是,他们身负巨大压力,却仍然信念坚定、斗志昂扬:“抗疫有我,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核酸检测点:工作量翻倍,他们维持秩序嗓子都喊哑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每个人都有牵挂,但“医务工作者”这五个字重若千斤,是他们主动挑到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近期有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有没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等症状?”近期,德尔塔变异毒株来势凶猛,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核酸检测点及发热门诊的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加,预检分诊人员要比此前查验得更严格、问询得更详细。

医护人员为检测者进行鼻咽拭子采样。樊蓉 摄

“此前,我们核酸检测点每日接待400-500人,近几天检测量增至1000余人/日,工作量增加了1倍。大家都自觉地提前了上班时间,延后了下班时间,好多同事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核酸检测点的护士长高倩说,就诊人员陡增,而医院受限于院内空间逼仄、核酸检测点场地有限,检测点的预检分诊人员不得不提高嗓门叮嘱注意事项,并且需要随时根据病人数量来调整检测点的布局,进行合理分区,维持现场秩序,还没到下班时间大家的嗓子就嘶哑了。“近期,德尔塔变异毒株已席卷全国超一半省份,许多市民因为去过或经过中高风险地区导致健康码变色了,所以前来核酸检测的市民变多了。他们内心很焦虑,我们还要做好疏导工作。”高倩说,有的市民的健康码成了黄色,但实际上没有进过中高风险区,这时医院还要帮着联系上报疾控中心、患者社区居委会和街道,根据当前的政策来具体分析,决定患者应该居家隔离还是去定点隔离。

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目前共开设3个核酸检测窗口,医院随时根据就诊人数的变化增加窗口和采集人员。天气炎热,医务人员穿上防护服不到半个小时,衣服就被汗水浸透。由于排队的人太多,大家也顾不上更换湿透的衣服,等挨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里面的衣服已经水淋淋的了。好多人因此身上多处起了湿疹,但大家不抱怨、不喊苦、不喊累,都在努力奉献,尽一切能力帮助患者尽快做好检测。

“护士长,如果有需要我可以随时加班。”“护士长,我不用轮休了,我可以把孩子扔给家里人照顾。”……这几天,高倩被同事们一个个暖心的微信感动着,虽然她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周末和小长假了,但她们依然愿意牺牲仅有的休息时间为岛城市民筑起防护墙。

发热门诊:二级防护装备一穿就是20个月,没有一个人请假

这个夏天,正在上映的抗疫影片《中国医生》票房已突破12亿元,当镜头无声地呈现出医护人员脸上被口罩、防护面罩勒出的深痕,以及那疲惫的面容和汗湿的防护服时,观众们泪目了。感动源于真实,在岛城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服、手套……这样的二级防护装备他们一穿就是20个月。

发热门诊是疫情防控的前线哨点,主要接诊发热、呼吸道疾病症状相关病人以及未出隔离期的入境人员,24小时开放。“14天是否离开过青岛?是否打过疫苗?是否去过南京、扬州、烟台等地……”在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预检护士会仔细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亮出健康“绿码”还不够,还需要查看行程码。

针对近期国内疫情发展的新形势,发热门诊持续全员戒备,对每位发热患者都严格对照国家发布的诊断标准,不遗漏任何一名可疑患者,并确保发热患者的“闭环管理”。发热门诊为独立的二层楼,配备成人诊室、儿童诊室,有20间留观诊室,挂号、诊断、缴费、核酸检测、取药等环节全都在这栋楼内完成。自2020年3月底随山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归来后,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王璐已在这里磨坏了四双鞋子。

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10点下班,是王璐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新冠疫情暴发后,节假日、年假已经远离了他们的生活。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王璐曾多次向同事们表示,如果谁家里有事或者身体不舒服,一定要休息。“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跟我请假,如果有事也只是跟同事换班,都不想让别人承担太多。大家只想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王璐说。当记者问她,有没有哪位同事自身有困难仍坚守岗位时,王璐却一时说不出来。“因为这种情况太多了,他们经常跟我说,‘没事,我能克服,谁家还没有个老人和孩子呢。’”

“如今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节省防护服一穿就是十几个小时了。现在四五个小时轮班一次,但仍会觉得闷热。”王璐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穿脱防护装备就如同穿脱衣服一样熟练,迅速又规范。“疫情形势又严峻起来了,但是我们不怕,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守好这道防线。期待我们摘掉面罩、口罩自由呼吸的时刻尽早到来。”

疫苗接种点:白加黑,5+2,睡梦中也在接种疫苗

新冠疫苗接种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阻断新冠病毒传播、保障全民健康的有效手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则是这场“战疫”的主力军。

上午接种常规疫苗,下午和晚上接种新冠疫苗,加班做信息录入与统计,经常凌晨接收疫苗……有的人开玩笑说,自己甚至睡觉也做梦正在给市民接种疫苗。从今年3月至今,这些“种苗人”每天都保持着这种工作节奏。他们先后为18-59岁人群、60岁以上人群、15-17岁人群种下“金盾”,筑起疫情防控城墙。

富春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为居民接种疫苗。

西海岸新区富春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就是青岛“种苗铁军”中的一支,除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接种点外,他们还成立了流动接种队,进高校、进商场、进企业、进工厂,他们已累计接种9万余支疫苗,其中最多的一天接种了2600支疫苗,每个人都是名副其实的“种苗达人”。

尽管每天晚上12点才能下班回家,但富春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汪燕却从不觉得苦,因为在她身后有一群克服自身困难、始终坚守岗位的同事们。疫苗流动接种车的制冷效果有限,随车工作的医生许拥彩和金龙翔中暑了,他们没有回家,而是一边打吊瓶,一边抱着笔记本做当天的疫苗接种信息录入与统计工作;公卫科主任薛杰突然左耳失聪,住院后听力刚恢复了70%,但听说全市开始为12-17岁人群全面接种新冠疫苗的消息后,他立刻请战:“疫苗接种又要迎来高峰,人手不足,我要回去帮忙。”护士长丁德娟的宝宝只有3岁,只要她不回家,孩子就不睡觉。很多次凌晨1点她才到家,孩子就睁着眼巴巴地等着她。尽管很心疼,但丁德娟还是强忍着泪水,转身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的内涵。

“我们的身后有家人的支持,有附近居民的关爱,所以我们的坚守才更坚定执着。”汪燕说,这段时间,经常有学生和老人前来,放下几个西瓜、几瓶水就跑了,也有企业定好餐送过来。“我们一直被大家温暖和牵挂着。”她说。

隔离酒店值守,重点地区返青人员、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居家管理、核酸采集……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除了疫苗接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工作者还承担了许多其他防疫工作,白加黑,5+2,他们笑着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但是谁又不想好好陪陪家里人呢?

“和当初在湖北与病毒搏斗的援鄂同行们以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的同行们相比,我们的辛苦不算什么。不能让疫情防控的大事在我们这一环‘掉链子’。”汪燕给记者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长江路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人林青,自疫情暴发以来几乎每天24小时吃住在办公室,流调、消杀……这个25岁的小伙子都是亲自上阵。今年春天,他的父亲因为心梗去世,他回老家不到3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我们都很心疼他。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我们怎么会叫苦?”

隔离病房:值守21天,隔离14天,回家团圆仅3天

当前,德尔塔变异毒株来势汹汹,全国疫情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的态势。这不禁让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董维浩想起奋战在隔离病房的那些日子。从2020年10月11日至2021年4月30日,董维浩先后在三医隔离病房、青岛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的隔离病房值守了80多个日夜。

去年10月10日,董维浩连班24小时,还没等下班,11日凌晨,他和同事们就接到了通知:三医成为青岛市疫情防控定点医院,需要立刻腾空医院。来不及和家人告别,也没有收拾行李,作为第一梯队的他们便进入了隔离病房。董维浩是队长,他的第一个新冠病人是10月12日凌晨送到医院的。起初,董维浩也有点忐忑,但这种忐忑随后被迅速步入正轨的工作和不断壮大的梯队击散。 重症医学科共有37人,除了哺乳期、孕期的同事外,共有32人多批次、多岗位参与定点医院一线疫情防控、救治。隔离病房的值守期为21天,酒店隔离期为14天,回家仅能休息1周,然而有许多同事仅休息3-4天就提前重返隔离病房。

三医隔离病房里的医务工作者。

“其实不应该采访我,比我辛苦、比我在隔离病房值守时间更长、次数更多的同事太多了。”董维浩告诉记者,重症医学科科室副主任郭勇连续奋战在一线50余天,解除隔离后立即又投入到医院复工复产培训工作中去,后续又多次进入一线;主治医师陈静丽,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连续在一线岗位2月有余,春节只在家休整3天又进入感染病区;护士李王娟在一线期间,年幼的儿子肺炎住院,指挥部安排她进入隔离期休整,尽早回家照顾孩子,但她却主动要求继续留在一线工作;护士孙鑫、王辛申长时间在流亭机场支援核酸检测采集工作……今年3月31日,三医圆满完成定点医院工作任务,董维浩又和首批50余名同事进驻青岛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感染病区,参与新冠确诊患者的救治与防控工作。

董维浩的微信头像是女儿四岁时画的一幅画,不能回家的日子,他只能每日抽空与女儿视频,每次视频时,女儿都会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当他终于确定可以回家的时候,听着女儿在视频那一端的欢呼,“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感觉自己终于有一次是没让她失望的。”他说。

截至8月9日24时,我市现有7例确诊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4例无症状感染者在定点医院隔离观察。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批又一批白衣天使正在与病毒近身搏斗。谁不畏惧死亡?谁又舍得与家人分离?但他们义无反顾,用生命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守卫着疫情防控的“生死线”。

感染性疾病科:把工作强度增到极限,把个人需求降到最低

今年端午节前,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辛永宁的家人多次与他确认是否回老家烟台,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这个回答难免令家人失望,但其实他们早有心理准备,觉得是“必然的”。仔细算来,辛永宁已经至少20个月没有回老家了。“觉得辛苦吗?”记者问他。“习惯了,我这都不算什么,现在医院80%的医务工作者都是这个节奏。从疫情暴发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家都是绷紧的状态。眼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更有可能面临突发事件,所以全体医务人员都处于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辛永宁笑着说。

辛永宁既是感染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是医院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成员。发热门诊扩建、作为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医疗主管驰援武汉、返青重启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辛永宁的抗疫之路可谓马不停蹄。据了解,由于主任援鄂、护士长和部分医务人员抽调到发热门诊,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曾短暂关闭过一段时间。“什么时候开诊?”“辛主任保护好自己,早点回来”……在感染性疾病科创建的肝病病人微信群里,“老病号们”经常带着关切询问。辛永宁回青后,让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一步步回到了原位。在大家的期盼下,2020年5月6日,感染性疾病科终于重新启用。

“他忙得像个陀螺,一般门诊都是中午12点休息,但在他的门诊,只要病人找到他,他就加号,牺牲自己的午休时间。他常说,‘咱们辛苦点没关系,但不能让病人大老远来一趟,却看不上病。’他周末还经常替别人值守门诊。”主治医师陈立震说。对此,辛永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我们唯一的敌人,乙肝丙肝等肝病也是。”

宣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护理传染病病人、传递疫情防控指南的变化……作为医院院感委员会的委员,辛永宁不仅要守护患者,还要守护医生。他告诉记者,科室成员需要轮流去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值班,一次40-60天,至今需要身穿防护服。科室的张梅医生已经50多岁,听说需要增派人手去发热门诊一线工作,她二话不说,挺身而出。“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无形中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比如以前的肝病发热患者常规收治就可以,但是现在则需要对发热患者单独管理,所有病房实行24小时门禁管理,我们既要照顾患者的身体,也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大家都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已把工作强度增到极限,把个人需求降到最低。”辛永宁说。

记者采访辛永宁时,他再三推辞:“我只是干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很辛苦。”这样的话,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市立医院本部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薛枫这么说,主治医师陈立震也这么说,其他每个医院的一线医务工作者都这么说。他们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付出不算什么,别人更辛苦!”

有人说,“没有哪个职业值得你用生命付出”。但在白衣战士们眼中,医生这个职业,就值得这种付出,“只要你当了医生,就要永远记得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青岛日报2021年8月11日1版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