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 青岛答卷 | 居民收入节节攀高,“过上了不敢想的生活”


牢牢牵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2020年青岛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

收入节节攀高,“过上了不敢想的生活”

实践证明,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支撑。这是一条条逐年上扬的“曲线”,这些曲线描绘出小康生活的画像。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905元、23656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387倍和562倍,均比2010年增长1.2倍,分别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市6万多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摘帽。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市城镇化率达到76.3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89个和12.98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南官庄村是地处胶州市西南一隅较偏僻的村庄,村域面积1788余亩,以山岭薄地为主,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农作物产量和产值均较低,村民收入单一微薄,集体经济积贫积弱。该村集体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决定不再走“靠天吃饭”的老路,要让“贫瘠”的土地“富”起来。他们主动申请打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推动规模化流转土地,积极引进生态农业公司、蓝莓合作社等多家合作单位,大力发展特色有机种植。同时,将土地流转增加和盘活的集体资源确股量化给村民。在涉农产业、社会资本、先进经营理念共同推动下,农民增收显著提升,每户家庭收入比以前增加3倍。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5年村级债务尚有24.6万元,如今早已实现省定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2019年村集体收入已超过百万元。

平度市崔家集镇探索发展西红柿规模种植产业,闯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该镇一半以上村庄种植西红柿,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西红柿“红果”变成“致富果”,年销售收入达到7亿元,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过上了曾经不敢想象的“小康生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青岛牢牢牵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变。从1949年至今,青岛经济总量风驰云走、倍道而进。至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400.56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774.7倍,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青岛从体系不全到新经济引领,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外资经济活跃,推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自改革开放至“十二五”末,青岛市产业结构先后经历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发展阶段,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采取的工业主导型增长阶段,以及由工业经济主导转向服务经济主导的阶段。“十三五”时期,青岛市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逐步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第三产业总量最大、增速最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4.1:40.5:55.4调整为2020年的3.4:35.2:61.4。2020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31.8%和65.7%。至此,青岛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四新”经济成为经济提速的新动能。2020年,青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一,实现增加值4041.13亿元,居全省首位。

星光不问赶路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青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展望“十四五”,青岛市要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作为中心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青岛市借助“项目落地年”之势,全面梳理乡村振兴项目,建立起三个项目库,列出乡村振兴项目清单,对照清单抓进展抓落实。同时,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金融宝”信息平台,拓展服务功能,加大金融支持乡村项目建设力度。

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上发力求突破。着力实施“十业千亿”工程,统筹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等“十大产业”,打造千亿级乡村产业集群。坚持抓产业链促融合,研究制定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奖补政策,培育一批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坚持抓龙头促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倍增”计划,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倍增;坚持抓开放促融合,发挥农业国际客厅平台作用,建设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农业“走出去”总部基地。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是青岛“三农”的时代答卷,一系列新举措也正发出乡村振兴领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青岛强音”。(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

青岛日报2021年8月11日3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