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病毒是‘罪犯’,我们流调队就是‘侦探’”——看流调如何“办案”

每当有疫情发生,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行程轨迹就成了大家最关心的新闻。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如何展开,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记者采访了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

“如果病毒是‘罪犯’,我们流调队就是‘侦探’,要与确诊患者面对面对话,得到一手资料,然后抽丝剥茧,摸清病毒的来龙去脉。”8月12日,省疾控中心业务管理部(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圣洋说。

新冠疫情发生一年多来,省疾控中心流调队队员的行李箱内必备N95口罩、护目镜、乳胶手套、防护服等物品,往往一个电话,他们就赶往疫情的“风暴眼”,一般在24小时内就要完成初步流调。

现场流调的第一步,是问流调对象“何时感觉不适?从哪里来?有没有去过高风险区?”“旅途中在哪里就餐?”“就餐几点到几点?”“跟谁一起吃饭?”“坐在哪一桌?”“旁边有没有人?”“服务员有没有佩戴口罩?”……确诊患者轨迹中,一句简单的“某某于几日几时几分在何处用餐”背后,是流调人员反复追问确定的结果。

流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通过调查询问,准确了解病例患病前后的暴露情况、接触史、活动轨迹、就医情况等,然后根据这些流调信息准确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有关的蛛丝马迹,排查病患及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暴露人群,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精准划定风险区域,科学管控各类人群和场所,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向上溯源是流调的关键一环。“在疫情调查中,我们首先发现的病例往往不是第一个感染的病例,也就是我们说的‘零号病例’,而只是整个传播链条中的一个点。如果‘零号病例’以及其他病例不能得到管控,传播链条始终存在,后续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病例出现。”省疾控中心病毒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寇增强说,这就要求快速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对接触人员进行全面的核酸、抗体检测和持续的症状监测,最终确定最早的可能感染来源,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传播链条上的所有可能的扩散风险。各地多起聚集性疫情成功溯源和快速处置,表明了流调的优势和效能。

省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域首席专家雷杰介绍,疫情防控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此外还需要考虑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而每例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活动轨迹以及其所到之处、所接触之人采取的防护措施等方面情况都大不相同,病毒传播规模、路径和强度也大相径庭。流行病学工作者就是要通过调查与分析,对几个主要因素进行组合,确定优先法则和核心要素,才能最优化控制疫情。还原病毒传播真实脉络,确定把控关键环节点,实现疫情精准防控,有的放矢。一直以来,流调都是制定宏观疫情防控政策、确定微观防疫行动方案的重要依据。

利用流行病学原理建立起的监测系统,也成为疫情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防线。“通过我们不断调查、探索和研究,依据疾病的特点以及风险点的变化特征,及时提出决策建议,形成行政决策,为保障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作出贡献。”雷杰说。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