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青岛的靓丽底色。未来,青岛要让这个底色越来越“靓”。
8月18日,青岛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总结工作,部署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摄影/丘欣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青岛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实施顶格协调推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环保系统年度最高规格的一次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设置了主会场和分会场,生态环境委员会成员单位更是悉数到场。会上播放了全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通报视频,短短20多分钟的曝光片可谓直击痛点。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逐一发言,成绩一笔带过,问题说清说透,不遮不掩,谈打算,有决心,有思路。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在会上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
摄影/丘欣敏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新征程开启,要保持战略定力,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共同守护好青岛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建设享誉国内外的美丽青岛。
01、构建治污攻坚“新机制”,部门“红脸出汗”成常态
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前途。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保护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8月18日下午2时30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主会场内气氛肃静,全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通报视频正在播放。对于参会单位来说,这样的场景和气氛其实是相当熟悉的。
摄影/丘欣敏
自2019年9月起,青岛市启动了“每周通报、半月调度、全月考核”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每隔半个月,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就会带领市生态环境委员会10多个成员单位以及各区市、各镇街等相关负责人召开一次调度会,调度近半个月的大气攻坚情况。“新机制”下,部门“红脸出汗”成了常态,以目标促进度,以考核促提升,堪称近年来最严厉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任务繁重、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靠某一部门某一区域的单打独斗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系统观念。
守护“青岛蓝”不能等风也不能靠雨,唯有举全市之力,强化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近年来,青岛紧紧抓住共建共治关键路径,积极构建治污攻坚的四梁八柱。市、区市全部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顶格协调推进和统一领导指挥,构建起“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大环保格局。
完善市、区(市)两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和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健全大气、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有力。
扭住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核心任务,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青岛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煤炭消费压减、交通多式联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国家和省目标;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积极推广绿色生产,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试点;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能耗强度下降21.5%,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16%的目标任务:在全国率先印发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规划,降碳工作全省领先……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青岛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绿色发展让青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湾更美。
02、打好“主动仗”,瞄准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狠抓整改提升
虽然青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许多事要做。
摄影/丘欣敏
会议开场就播放了一段曝光片:环湾路上,疾驰的大货车扬尘四起;两区交界处,大量建筑垃圾堆成山;水源地不到30米处就是畜禽养殖区,散发恶臭的污水从沟渠汇入水库……反映出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扬长不避短,会上对目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毫不避讳:当前,青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还是“还旧账”,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和污染防治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在会上发言时,对各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地认识。
从主要矛盾和问题来看,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四个结构”中,能源结构偏煤炭和石油(占60.7%)、运输结构偏公路(公路货运量占货物运输总量的70%)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建设工地、拆迁工地、裸露土地、砂石加工扬尘问题较多,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还有短板弱项;河道生态系统脆弱,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有的地方断面水质达标仍不稳定,存在月度超标现象;矿山修复治理标准不高、推进缓慢,甚至存在非法开采矿山的问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港口和渔港、船舶修造企业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直击问题、自我揭短,大会俨然成了一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
从主体责任落实上,会上直接“点名”,个别干部对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回应不力,“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仍然存在;部门之间沟通衔接不够充分,还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情况,协作配合意识还不够强;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直面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敢于直面问题,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更长远的发展。
补短板和再提升,是全市环保大会上提到的两个关键词。
补短板,是为了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再提升,是将做得好的工作再升级。前后发力,给生态环保工作带来更多的启发,让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今年5月13日至6月2日,山东省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青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前不久向青岛作了反馈。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会上提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不等不靠,抓紧按照整改措施对号入座、主动认领、迅速整改。要提高标准、一丝不苟、慎终如始,坚决杜绝“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山东即将迎来新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青岛要借助环保督察的机会,打好“主动仗”,举一反三、全面排查,瞄准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狠抓整改提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水平。
03、抓住降碳“牛鼻子”,争创全省、全国“双碳”先行示范区
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双碳”目标倒逼之下,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进行,为推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带来了新契机。
7月23日,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向全省发出动员令,要心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要从“七个求突破”扎实做好生态环保工作。
8月3日,市总河(湾)长会议召开,提出切实抓好问题整改落实 维护健康稳定河海生态环境。
8月11日,青岛市十六届人民政府第125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青岛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行动。近段时间,全省乃至全市生态环保工作“鼓点密集”。
此次会议历时近两个小时,直面问题有的放矢,由点及面,从7个方面对青岛的环保工作作出部署。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抓好新一轮“四减四增”工作,健全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以产业的转型升级助推绿色发展。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确保到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左右。
加快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样板。青岛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城市建设等方面有基础、有优势(201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基本达到欧盟标准),必须更加主动作为。要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强低碳城市试点、低碳社区试点、零碳社区建设等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要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碳达峰”不是“碳冲锋”,要坚决走出误区,对“两高”项目严把准入关,严格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拿下,在建设的要叫停、没建设的不准上。
会上特别提出,要强化生态环境投入保障,在生态环保上该投的钱不能省,但也要提高效率、节约使用。
乘长风而奋起,驭大势而作为。
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的青岛,要利用好自身优势,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纠正唯GDP倾向,探索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价体系,将GEP作为衡量区域生态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争创全省、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作者 | 吴帅 摄影 | 刘栋(署名除外)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