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做战袍,生命赴使命!致“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节日快乐,辛苦了,谢谢!

他们不是超人,却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生命点亮生命;

他们不是至亲,却是除了亲人最希望你痊愈的人;

在生命的至暗时刻,是他们举起最亮的光……

他们是,中国医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347.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8.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90人。

201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这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之后,经国务院批准的第四个行业性专属节日。

2021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是1300多万医务工作者的节日。

日前,山东省举行2021年中国医师节“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主题庆祝大会,表彰第三届“医师楷模”“山东好医生”“山东省优秀科主任”,其中有青岛6人。

今天,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市文明办也评选出了50名2021年度“青岛好医生”。他们是全市10万余名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今天,我们向他们致敬!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满腔的热忱和无私的奉献,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为生命站岗、为健康守门。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并未远走的当下,是他们不分昼夜“疫线”守护,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城市。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近20个月时间里,他们一直“连轴转”,未敢松懈,在预检分诊处、在发热门诊、在核酸检测点、在隔离病房、在疫苗接种现场……一直都有白衣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白衣做战袍,生命赴使命,岛城的医务工作者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他们的故事“连载”成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超长篇章。

01、为了那一份承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只要当了医生,就永远记得当初的许下的誓言。为了这份承诺,他们步履不停,不断“更新”自己,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只为帮患者解除、减轻病痛。

程兆忠

青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程兆忠刚刚获得省级表彰“山东好医生”。他至今还记得十余年前自己救治的一名八十多岁高龄的甲状腺巨大肿瘤患者。当时患者因为甲状腺肿瘤压迫气管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继续等下去,老人将性命堪忧。程兆忠果断决定紧急局麻下放置气管支架,凭借娴熟的技术,迅速置入气管支架,不到二十分钟,患者慢慢缓了过来,又奇迹般地活了近三年。可能对一个健康人来说,三年很短,但是对一个肿瘤患者来说,三年弥足珍贵。

程兆忠说:“治愈患者的病痛,让我感到幸福。”从事内科呼吸疾病诊治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在省内最早开展经支气管纵隔穿刺技术(TBNA)、经支气管活瓣肺减容术、支气管哮喘热成形术等,严重气道阻塞患者内镜下消融等已经成为他的特色,远近闻名,被他抢救过的病人大都有“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戴红艳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保健心内科主任、心脏超声科主任戴红艳刚刚获评“山东省优秀科主任”。2015年医院公派她到加拿大参加了为期1年的心脏超声专科医师培训,“跨界”学习心脏超声技术。在那里,她每天跟随国际知名心脏超声专家波诗恩等6名行业大咖学习,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复杂心脏病的超声诊断经验。  

回国后,戴红艳牵头成立了市立医院东院心脏超声科并担任科主任,开展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青岛多项空白。心脏超声诊断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心脏内外科的发展,为青岛市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高水准的诊断与治疗。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如今,她又一次“跨界”,将心脏超声应用于心衰的诊断和治疗,不断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防范,她一直“用心”为患者“护心”。

02、以身为墙,筑起战疫堡垒

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不以日夜划分时光,只为生命争取希望。

在青岛,不仅有为了解除病人疼痛,不断创造奇迹的医护人员,还有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白衣战士”,他们以身为墙,筑起战疫堡垒。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每个人都有牵挂,但“医务工作者”这五个字重若千斤,是他们主动挑到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不久前,德尔塔变异毒株来势凶猛,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核酸检测点及发热门诊的的工作量增加了1倍。大家都自觉地提前了上班时间,延后了下班时间,好多医护人员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

天气炎热,医务人员穿上防护服不到半个小时,衣服就被汗水浸透。由于排队的人太多,大家也顾不上更换湿透的衣服,等挨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里面的衣服已经水淋淋的了。好多人因此身上多处起了湿疹,但大家不抱怨、不喊苦、不喊累,都在努力奉献,尽一切能力帮助患者尽快做好检测。

“护士长,如果有需要我可以随时加班。”“护士长,我不用轮休了,我可以把孩子扔给家里人照顾。”……那些天,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核酸检测点的护士长高倩高倩被同事们一个个暖心的微信感动着,虽然她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周末和小长假了,但她们依然愿意牺牲仅有的休息时间为岛城市民筑起防护墙。

发热门诊是疫情防控的前线哨点,主要接诊发热、呼吸道疾病症状相关病人以及未出隔离期的入境人员,24小时开放。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10点下班,是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王璐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新冠疫情暴发后,节假日、年假已经远离了他们的生活。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王璐曾多次向同事们表示,如果谁家里有事或者身体不舒服,一定要休息。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跟我请假,如果有事也只是跟同事换班,都不想让别人承担太多。大家只想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王璐说。

03、其实,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

新冠疫苗接种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阻断新冠病毒传播、保障全民健康的有效手段。 上午接种常规疫苗,下午和晚上接种新冠疫苗,加班做信息录入与统计,经常凌晨接收疫苗……

有的人开玩笑说,自己甚至睡觉也做梦正在给市民接种疫苗。从今年3月至今,“种苗人”每天都保持着这种工作节奏。他们先后为18-59岁人群、60岁以上人群、12-17岁人群种下“金盾”,筑起疫情防控城墙。

尽管每天晚上12点才能下班回家,但西海岸新区富春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汪燕却从不觉得苦,因为在她身后有一群克服困难、始终坚守岗位的同事们——

疫苗流动接种车的制冷效果有限,随车工作的医生许拥彩和金龙翔中暑了,他们没有回家,而是一边打吊瓶,一边抱着笔记本做当天的疫苗接种信息录入与统计工作;公卫科主任薛杰突然左耳失聪,住院后听力刚恢复了70%,但听说全市开始为12-17岁人群全面接种新冠疫苗的消息后,他立刻请战:“疫苗接种又要迎来高峰,人手不足,我要回去帮忙。”……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的内涵。

自今年3月以来,胶州市三里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负责人韩秀萍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6-18个小时。一脱掉防护服,袖子里都是水。最近,韩秀萍的眼睛出现了问题,看东西有黑点,黑点多的时候,她滴上眼药水又继续工作了。韩秀萍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几乎每天在孩子们未醒的时候出门,在孩子们入睡后回家,3岁的女儿经常说“快忘了妈妈长什么样了”。

“咱们别说孩子了吧,确实很亏欠他们。”话未说完,韩秀萍的眼睛便红了。

04、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疫情当前,勇敢逆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有着同样的惊慌不安。但在人民的安危面前,他们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在你面前是战士,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故事。

青岛最后一批援鄂队员集合,准备回家。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96天里的日日夜夜,青岛6批306名医护人员在湖北与病毒奋战,以忘己爱苍生的执着,在湖北前线共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1082人。他们中有的母亲刚做完手术,有的孩子尚且年幼、有的自己身体抱恙,但他们脚步坚定,因为他们说:穿上了这身白衣,我们就不能退却。

从2020年10月11日至2021年4月30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董维浩先后在三医隔离病房、青岛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的隔离病房值守了80多个日夜。

“其实不应该采访我,比我辛苦、比我在隔离病房值守时间更长、次数更多的同事太多了。”董维浩说,隔离病房的值守期为21天,酒店隔离期为14天,回家仅能休息1周,然而有许多人仅休息3-4天就提前重返隔离病房。护士李王娟在一线期间,年幼的儿子肺炎住院,指挥部安排她进入隔离期休整,尽早回家照顾孩子,但她却主动要求继续留在一线工作……

董维浩的微信头像是女儿四岁时画的一幅画,不能回家的日子,他只能每日抽空与女儿视频,每次视频时,女儿都会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当他终于确定可以回家的时候,听着女儿在视频那一端的欢呼,“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感觉自己终于有一次是没让她失望的。”

青岛最后一批援鄂队员

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批又一批白衣天使正在与病毒近身搏斗。谁不畏惧死亡?谁又舍得与家人分离?但他们义无反顾,用生命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守卫着疫情防控的“生死线”。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给予他们再多的溢美之词都不为过,因为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向青岛10万分之一的“你”致敬!谢谢你们,辛苦了!

作者 | 荔枝  摄影 | 韩星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