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日庄镇白石新村刘庄自然村,有这样一位90后年轻大学生,20出头考入首都,走过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之路,毕业之后又一路南下,打拼起自己小小的事业。2017年,他放弃了大城市高薪待遇,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种起了葡萄。经过4年的发展,这个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乡亲们依靠发展葡萄产业过上了幸福生活。而大家最佩服的就是这位返乡的大学生,刘庄村的党小组组长刘东。8月23日,透过刘东讲述回乡创业的故事,让村民看到了乡村振兴中的青年人才的力量。
放弃高薪 回乡种葡萄
头顶着“高学历”的光环,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待遇,却选择回村工作,他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来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村民的质疑甚至流言蜚语,有的村民担心“小伙子太年轻,只会说,真干起农村工作来,不能行”。但他始终坚信,现代农业早已不是扛着锄头背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温饱型劳动,而是要研究“科学种田,高效生产”的本领,所以现代农业更需要高学历。他作为农民的儿子,无法割舍对家乡这份热土的爱与情怀。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他有责任用年轻敢为的头脑和勇于挑战的担当,与父老乡亲并肩前行。在人人奔向大城市的潮流中,他勇敢地做了一回“逆行者”。
回到家乡后,刘东成为刘庄自然村一名年轻的党小组组长,他开始利用祖祖辈辈留下来一青山绿水,带领村民发展葡萄种植,最初从发展这个产业、以及选苗到施肥管理等都困难重重,这是他面临的又一道坎。2017年10月,为让村民认识到普通农作物种植与发展高效农业之间收入的差距,刘东带头自掏腰包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2个大棚。
首先,基于家乡的地域和土壤优势,他们选中了备受市场认可的葡萄品种“无核巨峰”,但前期因缺乏种植技术,接连两年面临亏损的局面,种植户的信心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面对压力,刘东和村里的几名党员连夜挤火车,吃着泡面,辗转南京、云南多地,拜访专家,天天呆在果园里,亲自学习种植技术,研究种植方法。如今,他们的葡萄年年增产,刘东也成了半个“葡萄专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肯定。
4年种出一个“葡萄村”
刘东大学的专业是体育,回村后搞起了葡萄,平时和村民在葡萄架下干起活来,发挥出了体育生的优势。为扩大种植规模,形成稳定的市场,刘东在村里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当然,土地是农民赖以糊口的基础,村民们“靠天吃饭”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对新政策顾虑重重,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村民,哪怕土地撂荒也不愿与村里签订流转合同。于是,他挨家挨户向村民讲解农村空心化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并与村里的党员带头签订流转合同,最终用真诚和实际行动打动了村民,完成整建制土地流转,并建立了新型葡萄园区,扩大了高效农业的种植规模,发展采摘旅游。如今,他们的葡萄园区,占地200余亩,年产量80万斤,与2017年相比每户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如今,4年过去了,刘庄自然村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葡萄之乡”。
为了解决销售难题,刘东还申请成立了“青岛恒荣果蔬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采取合作统销的方式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市场,如今已与广东深圳等地的资深果商建立了长久合作,逐步形成一条产销产业链。从种植生产环节的把控,到产品包装设计销售,刘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旨在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绿色健康葡萄品牌。
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个寒冬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显得格外的漫长。入夏的一场冰雹,又给翘首企盼丰收的村民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青涩的果实中一定孕育着希望,春暖花开后必然迎来丰收的美妙。流动与村民们不畏风雨,一同砥砺前行。终于,疫过天晴,迎来了葡萄丰收的季节。精心管理的葡萄大棚,由专业的种植专家培训指导,选用优质大豆培育,实现了真正的有机生态。
葡萄成了致富“金珠子”
今年,刘庄自然村葡萄产业园区种植的葡萄,品种多样,由刘东与葡萄种植专家共同研发,亲自管理,并深受市场喜爱的无核巨峰葡萄已经上市。肉质娇软,鲜嫩可口,在颗颗新鲜采摘的美味中,品味着真正的绿色健康,感受来自有机生态的精工品质。如今,刘庄自然村葡萄已经规模化生产,新型葡萄大棚如雨后春笋发起于刘庄自然村的农家田地,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金珠子”。正值丰收季,大棚里的“宝贝”被包装成精美的产品,被果商们争相抢购。
葡萄产业园区里从事包装工作的刘庄村村民说,每天热火朝天地忙碌,一点都不感觉辛苦,因为付出的汗水终于迎来收获,村里几年来的变化非常大,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幸福感更高啦!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刘某某说,今年因为疫情迟迟无法外出务工,正为生计发愁,感谢刘书记给村民提供了这么多工作机会,不用离乡背井,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啦。
看着村民们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刘东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也深刻感受到乡村工作的充实。至今,刘东回到家乡工作已经整整4个年头。刘庄自然村,也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刘东说,他真正感受到了乡村工作的充实,与父老乡亲并肩奋斗,共同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就是他为自己的青春选择的一份“最美答卷”。(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