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教育如何进课程教材?中国教育部举办首场2021教育金秋发布会

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总体情况如何?来听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的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系列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培根铸魂,必须加强重大主题教育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变化,全球抗疫催生多极新格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青少年文化认同、国民身份认同等面临新挑战。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全球治理日益深入,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既要培育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更要厚植学生中华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教材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根”就是要打好中国底色,铸“魂”就是要植入红色基因,使学生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课程教材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事权的必然要求,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水平的本质要求。在选题、选材方面,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以突出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义重大的主题为重点,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响应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时代主旋律,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等。

二、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基本考虑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提升课程教材铸魂育人价值,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课程教材中,进行统筹设计、系统安排。

一是明确“进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进行体系化凝练,明确学习内容范畴。

二是规划“如何进”。坚持学段、学科、类型全覆盖,强化一体化设计,纵向贯穿,学段衔接,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横向关联,学科配合,学习内容各有侧重,整体上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介绍和系统阐释。

三是引导“怎么教”。既要指导学生读原文原著,还要关注学生与党政干部学习的差异,把握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

2.以统筹设计为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中重大主题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近年来,各有关部门、两会代表委员等多次建议加强各类主题教育,如中医药文化、京剧、武术、篆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节粮节水节电等生态文明教育,传染病防治、防艾滋病、防性侵、应急救护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涉及数十个方面。这些都很重要,但不能面面俱到,要避免重复交叉、增加学生负担,必须加强统筹设计。

坚持三个导向,遴选重大主题。一是目标导向。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二是问题导向。针对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内容,努力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三是素养导向。坚持育人为本,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内容,提供学生健康成长所必备的精神营养。

各主题教育的安排,一方面,在学科安排上,要全科覆盖、各有侧重,避免交叉重复。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关键课程,集中系统讲授;哲学社会科学是主干课程,分专题讲授;理工农医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实现进课程教材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学段安排上,有序递进,螺旋上升。如《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小学侧重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初中侧重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高中侧重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再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各学段、类型教育特点,分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提出育人要求。职业院校注重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普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3.以有机融入为基本方式

重大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重大主题涉及的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有限,必须加以转化,不能简单照抄文件或贴标签。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门类内容总量要控制,不能一一独立设课。

为此,结合学科特点,以有机融入为主,注重发挥综合育人效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语文以古诗词、民间故事等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体悟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人文精神、荣辱观念;道德与法治以相关格言、人物、故事等为主要载体,弘扬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体育与健康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武术等为主要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再如,《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国土安全,思政课强调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加强国防建设捍卫国土安全,地理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关于网络安全,语文侧重讲授不良网络文化的威胁,信息科技侧重讲授网络犯罪有关内容。

三、重大主题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的基本情况

1.已完成的工作

一是研制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重点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理论与实践贡献、方法论、理论品格、历史地位5个方面对进课程教材主要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凝练,分学段、学科专业提出了融入要求,明确了组织落实的指导性、操作性意见。

二是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各学段各学科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

三是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深入推进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提升劳动能力。

四是印发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国家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国土、军事等12个领域安全及太空等4个不断拓展的新型领域安全,围绕各领域安全的重要性、基本内涵、面临的威胁与挑战、维护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

依据重大主题整体设计,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落实各项要求。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读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螺旋上升,科学编排不同学段分册内容和呈现方式,注重讲授与启发相结合,将系统性与学段针对性、可读性与学生适宜性紧密结合。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系统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重大意义,推进抓好学习、开好课程、做好培训、搞好宣传,推动教育系统干部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全员全覆盖,切实用这一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正在推进的工作

一是即将出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课程教材安排等加强整体设计,突出政治性、针对性、统筹性和实效性,重在培养学生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认知认同,强化使命担当。

二是组织研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将于今年出台实施。将整体推进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教材建设,重点建设意识形态属性强、价值引领作用明显、文化传承意义大以及学生覆盖面广的教材。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200种左右精品教材,整体提升教材质量,基本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学科前沿、门类齐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三是即将印发《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防人人有责。为进一步增强中小学课程教材国防教育的系统性,发挥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忧患意识、英雄气概和国防参与四方面素养为目标,明确课程教材中国防教育的内容范围、载体形式,提出学段、学科要求。

四是即将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大领域以及相应的30个核心要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主要考虑与要求有哪些?来看国家教材委委员韩震的解读~

今年7月1日,党中央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在这个背景下,近期,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路线图,对于推动大中小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实走深,具有重大意义。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的战略作用更加彰显。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课程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其内容和形式都应该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新时代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必须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发挥培根铸魂的思想伟力。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理论引导意义。

《指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重点作了明确规定。一是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充分体现“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系统阐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二是要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阐释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介绍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四是要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彰显蕴含于其中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历史自觉、鲜明问题导向、无畏斗争精神、深厚天下情怀,引导学生切实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自觉性坚定性。五是要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说明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人类文明进步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指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教材,进行了系统安排、整体设计,并且就分科铺展、分段分科推进作了详尽的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南》明确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教材,要做到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类型各学段,涵盖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同学段全过程贯通,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与此同时,要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展现思想的伟力;要把理论表达转化为教材语言,让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要注重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把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确保进课程教材的思想内容可认知、可理解,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指南》的出台是大中小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必将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主要考虑与要求有哪些?来看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的解读~

关于《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有关要求和“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法定要求,教育部组织研制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包括五个部分和一个附录,正文重点明确了三个问题,附录细化了每个重点领域主要学习内容。

1.明确国家安全教育总体要求。一是指导思想,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是基本遵循。二是从育人方向、依法开展、整体规划、教育规律、方式途径等五个方面阐明国家安全教育基本原则,突出思想性、整体性、科学性和适宜性。三是针对不同学段提出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突出启蒙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层次递进要求。

2.明确国家安全教育主要内容。一是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实现所有领域全覆盖,包括“12+4”共16个领域,即政治、国土、文化、科技、生态、资源、海外利益等12个领域安全,以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不断拓展的新型领域安全。二是围绕国家安全各重点领域的重要性、基本内涵、面临的威胁与挑战、维护的途径与方法等提出学习要求,既体现各领域内容特点,又体现学习要求的针对性。

3.明确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途径方式。强调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实施国家安全教育。一是开设专门课程,高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鼓励支持各地和中小学根据需要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二是实践活动,通过专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三是学科渗透,在各学科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四是校园文化宣传,发挥校园文化在传播、宣传、推广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应知尽知。五是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安全各领域专业人才、专业机构和行业企业,各类社会学习体验场馆等社会资源。

4.附录部分:《知识要点》。《知识要点》按总分结构呈现,即总体国家安全观总论及各重点领域。每个部分包括所属领域、知识类别、知识要点(一级、二级知识点)、起点学段和学科覆盖建议等。在正文基础上,对每个重点领域主要学习内容进行了具体化、细化,有助于各学段各学科准确把握、系统融入。

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导纲要》包括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五个部分,着重强调了这样几点:

一是强调劳动教育注重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防止把劳动教育窄化为上课,或者泛化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

二是强调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注重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防止把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过去的劳技训练混为一谈。

三是强调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四个途径,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

四是强调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劳动教育,努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五是强调通过配备实施机构和人员、加强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建立协同实施机制等措施,严格组织实施要求,把劳动教育做细做实。

《指导纲要》已印发试行一年。目前教育部教材局正在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调研评估,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

关于《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第一个对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的文件,它对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科学谋划。

第一,坚持分学段由浅入深、有序推进、全程贯通。《指南》把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摆在突出位置上,使提升学生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等方面的育人宗旨贯穿课程教材建设始终;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安排学段教育内容要求。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注重选择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事迹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初中阶段围绕政治觉悟和品德锤炼,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伟大成就等,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努力把红色基因传下去。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诠释革命精神的作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第二,坚持分学科设计、有机融合、全科覆盖。《指南》明确提出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细化了不同学科革命传统的重点内容和形式,注意到学科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革命传统教育的整体效益。如语文注重选择反映革命传统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感悟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情操、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注重丰富和充实革命传统内容,特别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说明白,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政治认同。历史注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学生系统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历程,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培养高尚品德,形成优良作风。

课程教材是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还要以课程教材为龙头,推动教学设计、考试评价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协同党史文献工作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引领和专业指导,并推动中小学与幼儿园、大学的系统衔接,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主要考虑与要求有哪些?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的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为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包括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组织实施八个部分;附件分12个学科详细提出了“如何进”的策略。其中,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意义。《指南》以递进关系从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一是阐述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切实举措,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二是阐述了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使中小学课程教材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灵活,进而实现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效化。

2.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基本原则。《指南》从内容、方式、途径、布局四个方面阐述了必须遵循的原则,体现正确价值导向、科学选择、有机融入和整体设计的特点。《指南》强调,在素材选择上,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经典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结合各学科特点,系统融入、合理布局,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有机结合。

3.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主题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小学课程教材容量有限,选择哪些内容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一直未有权威厘定。《指南》主要依据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突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个方面,明确每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以此作为课程教材遴选内容的根本遵循,并将其贯穿于《指南》始终。


(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实习编辑:潘新宇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