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未来看今天、干今天!打基础,留足“提前量”!“强筋健骨”的青岛越来越有范!

如果要评选2021年度十大新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开航投运必定入选,并且注定将载入城市史册。

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青岛与世界的“连接方式”,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与全新组合,一个新的机遇之窗正悄然打开,它带给城市的除了欣喜,还将是无限可能。

如果把城市比作肌体,那基础设施就是筋骨。“强筋健骨”,城市才能健康发展。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大都市,最为直观有力的证据,就是一条条大路、一座座大桥、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运营。

但近些年来,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拖累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交通拥挤、出行难、停车难等其他城市面临的“城市病”同样困扰着青岛。城市“生病”是因为过去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时眼光不够长远,没有留足“提前量”,造成“历史欠账”。

投资就是投未来。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更需要站在未来看今天。要还旧账,不欠新账,要承载起使命担当,必须站在未来看今天,站在未来干今天,用超前的理念,长远的眼光,用城市设计引领城市发展。

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2011年建成通车,从此东西岸一线牵,“青黄不接”成为历史;超前研究、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截至2020年末,青岛地铁已开通6条线路,总运营里程达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包括前文所述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都是一个城市站在足够高处、眺望得足够远时,作出的极富前瞻性的抉择。

事实一再证明,远见卓识将给城市带来超乎想象的回报,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沿着这样的逻辑,青岛发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着力补齐短板,集中突破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搞活城市交通系统,畅通对外辐射通道,提升枢纽功能定位,不断完善以空港、海港为核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空地一体、陆海联运、通达全球的立体运输网络。

今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按照“七支战队+十大战区”战法,锚定24座山头、80个碉堡、105个项目,掀起攻势作战新高潮。

观象君拿到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5月,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完成投资144.59亿元,同比增长11.98%。胶东国际机场顺利转场,青兰高速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工程、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工程、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济青高速中线等一大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随着这些工程逐步投入使用,青岛城市的“内循环”和“外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和高效,内生力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将更加宜业宜居。

01、大,就该有大的样子

城和市,本就是基于人的居住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城市功能也是根据人的工作、生活需要,而不断拓展和完善的。

但城市管理者总是依据过往经验,来制定城市规划,而事实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比如汽车。自诞生之初,汽车被认为是没多大用处的“大玩具”,谁也不会想到,汽车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世界。19世纪末,德国汽车被引入青岛,青岛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有汽车的城市。1904年,青岛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公路——台柳路;1907年,青岛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汽车站——馆陶路汽车站。

有资料显示,1936年,青岛有600辆汽车,而整个山东只有900辆,当时天津有300辆,上海有400辆汽车。而到2020年底,青岛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273万辆。

迅速增长的还有青岛城市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有27平方公里,2019年末达到758.16平方公里,“长大”了27倍。

人口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增长。1922年青岛市仅有人口28.9万人,1949年底人口达到405.7万人,其中市区为58.3万人。而到了2020年年底,青岛市常住人口达到1007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769万人,晋级特大城市。

放眼全国,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镇化进程,城市的“生长速度”前所未有的,没有现成管用的经验可供借鉴。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尤其是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凸显。

这些“城市病”几乎是所有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心安理得地任凭城市饱受“成长的烦恼”的困扰,袖手旁边,无所作为。优秀的城市,就是要善于“医治”这些城市病。

青岛也作出了不少尝试,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交通网络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陆地到天空,形成水、陆、空全方位覆盖的立体网。来看一组数据。

2020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6374公里,比1949年增长25.2倍;道路面积10510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50倍。2020年全市客运量3150万人次,货运量36516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8倍、63倍。

2007年青岛首次开通动车组,标志着青岛铁路正式驶入动车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青岛地铁已开通6条线路,总运营里程达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

港口建设提速升级,截至202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60459万吨,比1949年增长827.2倍,航线数量和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

胶东国际机场、胶州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滨海公路、城市快速路、青荣城际铁路、地铁等交通类项目的推进,搭建起青岛城市交通立体网络框架新格局。

港口码头、青岛发电厂扩建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五四广场、颐中体育场等市政公益设施使青岛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高水准的公共设施为青岛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层面跃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强筋健骨”,大青岛越来越有“范儿”。

02、攻,集中兵力快速突破

要想在短期内既要“还旧账”,又不“欠新账”,必须创新路数打法。

从2019年起,青岛鲜明提出了15个攻势,将其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战役路径,打破过去部门、区市条块分割的局面,对传统工作方式、方法、模式进行重新整合,使全市工作形成“一盘棋”,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极大地增强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集中兵力,全力攻坚,拿下了不少“山头”,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多来,围绕实现“市内交通畅通,中心市区与各区(市)畅通,青岛与周边城市畅通,青岛在东北亚等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畅通”目标,着力补齐短板,集中突破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搞活城市交通系统,畅通对外辐射通道,提升枢纽功能定位,不断完善以空港、海港为核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空地一体、陆海联运、通达全球的立体运输网络。

今年,作战方案已经升级到3.0版本,青岛围绕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按照“七支战队+十大战区”模式进行排兵布阵,提升七支战队作战能级,压实十大战区保障责任,瞄准25座山头、锁定80个碉堡、实施105个项目。

今年以来,各“战队”战绩不错——

港口战队,董家口港区大唐码头二期、华能码头二期、前湾港区泛亚码头等港口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董家口至梁山高速公路(董家口至沈海高速段)年底将主体完工通车。

机场战队,胶东国际机场开航投运,青兰高速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工程(新机场高速二期)于6月30日开工,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工程完成立项批复,即墨通用机场进展顺利,莱西通用机场获批。

铁路战队,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可研鉴修方案获审查通过,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按计划推进,开通莱西、平度至青岛北市域列车。

公路战队,济青高速中线(潍坊至青岛段)、沈海高速公路(平度南村至青岛日照界段)、青兰高速公路(河套至黄岛段)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华中路贯通工程、李村河互通立交ABF匝道工程、双积公路罗家营段建成通车。

市政道路战队,胶州湾第二隧道取得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安顺路(衡阳路-仙山路)打通工程、株洲路上桥匝道及株洲路打通工程进展顺利。20条未贯通道路,已全部开工,其中7条已建成;50条整治提升道路,已开工38条,其中25条已完工。

地铁战队,地铁1号线南段完成26座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实现洞通、轨通;地铁4号线25座车站已封顶18座,27个区间已贯通17个;地铁2号线西延段邮轮母港站进入主体结构施工;地铁8号线南段3个区间已贯通;地铁6号线加快13座车站主体开挖。

枢纽战队,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即墨国际陆港等港站功能,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加快沿黄流域内陆港布局,新增内陆港1个、新增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线路7条。新开至比什凯克、巴库、伦敦、汉堡、米兰、芬兰6条欧亚班列线路。

一个个项目的快速推进,正在不断拓展和完善青岛的城市功能,为广大市民带来看得见的便利。

03、比,还远不到歇脚的时候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基础设施是形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海湾型城市,青岛城区狭长、跨度大、布局较为分散,城市基础设施“摊子大”,任务重。尤其是环湾地区空间布局离散化,有限发展资源难以实现规模集聚,发展密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难度大。

经过攻势作战,青岛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放在全国来看,与先进城市的差距还不小,还不能满足1007万青岛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道路为例。作为诞生了中国第一条公路的城市,道路曾是青岛的荣耀,撑起了飞速发展的城市梦想。然而,这些年,青岛路网建设的步伐明显慢了,尤其是快速路网还不成体系,主城区道路软硬件水平还不高。

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等有关方面开展的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报告显示,青岛路网总体密度排名中国主要城市第26位,不仅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低于厦门、成都、福州、南宁、杭州、昆明、合肥、宁波、重庆、郑州、长沙、南昌、贵阳、天津、大连等城市。

可以说,青岛的路网建设水平已经严重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近年来,青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速度还不够快。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仅增长0.1%,低于3.2%的全市平均增速;即便是在攻势作战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同样慢于全市。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要城市管理者能够“预见未来”,让城市规划建设完全适应未来的需要,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不仅如此,基础设施工程涉及项目研究规划、土地征迁、资金筹措、建设施工等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工作难度大,考验智慧和毅力。

作为城市管理者,就是要有“跳出青岛看青岛”的站位,有“站在未来看今天”的远见,敢碰硬。只要攻下一个个山头,啃下一块块硬骨头,青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可以再上一个台阶,青岛城市面貌就将焕然一新。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