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1吨纺织品需要100吨淡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水的排放是长期以来制约纺织业发展的一个难题。青岛即发集团不仅攻克了这一世界级难题,而且其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产业化也实现重大突破。
在位于即墨的即发集团,世界首条且最大的智能化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正在运行,纺织染色不仅不用水,还将时间压缩到了不到以前的一半。东华大学教授、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毛志平说:“我们都知道中国已经是世界纺织强国,但真正的单项技术来讲,还很少有技术是中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无水染色技术就做到了这一点。”
即发采用的技术,是德国科学家30年前提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健说:“二氧化碳超临界的时候,才有溶解能力,把染料溶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完成了上染。退出超临界的时候,二氧化碳变成液态,染料成固体了,我们就可以实现液固分离,所以整个过程没有水。”
30年前的理论,为何直到今天才在山东变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呢?这与山东近年来鼓励科技创新的环境息息相关。这几年,山东不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即发集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山东完善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创新。“装备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没有。比如说阀门,高压高温情况下,能够不泄露的阀门,能够适应超临界状态的阀门,也没有现成的。最后,我们通过跨界,和这种相关研究机构,航空航天、核电这些领域进行合作,终于研发成功了,第一个阀门花了25万。”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刚告诉记者。
研发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历时7年花了一亿元,这样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科技部门帮助即发申请市级、省级创新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通过搭建平台,解决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瓶颈。同时,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给予梯次支持。青岛市即墨区科技局副局长黄涛说:“在小试的时候,青岛的智库基金800万及时投入进来;在中试的时候,我们即墨区的重大专项,给予了500万的资金支持,确保它的中试完成;关键的产业化阶段,省里重大工程又给予了1150万的资金扶持,每一笔资金都在最关键的时候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据统计,现在全国纺织业染色每年用水达到20亿吨,超过三个杭州西湖,无水染色技术市场空间巨大,其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制造工艺,对于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围绕即发的生产线和40多项专利,国家相关标准正在制定。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刚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已经实现的产能是年产1000吨,产业化示范线成熟以后,作为整个行业复制推广的模板,应该是没有问题。”
责任编辑:张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