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你变了

今年以来,青岛经济的不错表现——总量上升至全国第13位、增速高居23个万亿之城第3位,引发关注与热议。

青岛到底做对了什么?做对的地方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显而易见,那就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持续恢复向好。

青岛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青岛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较去年同期提升17.5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5和0.3个百分点。

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和上游,工业增长势头良好为整个经济发展、产业链的畅通和产业循环以及再循环加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和优势。青岛市工业增长快速、结构优化,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解决社会就业、稳定市场、增加居民收入都发挥了全方位的作用。

工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青岛GDP中的比重一度高达60%,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辉煌,诞生了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依旧华丽绽放的“五朵金花”。

但因为错过了几波产业浪潮,青岛工业前行的步子慢了,在GDP中的占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了。

挫折与低迷,激发了青岛工业奋发图强的斗志。在最近的一段日子里,青岛工业一面“埋头苦干”,一面“抬头看路”,把自身的发展置于更为宏阔的空间和更为高远的维度,自我检视,直面问题,积极顺应趋势潮流,果断打破路径依赖,勇于自我颠覆,紧跟时代节拍。

在顶层设计上,青岛旗帜鲜明地喊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

时隔十年,制造业再次出现在青岛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中,提出“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

具体路径上,确立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持续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全面重塑青岛工业优势,再创青岛工业新辉煌。

今年以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多次召开会议,实地调研企业,对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作出要求和部署。他强调,要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确保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要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扎实奋进创一流,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紧紧围绕产业推进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等等。

定了就干,干就要干出成效。开局之年,青岛工业出现的一个个变化反复证明:青岛工业的路子走对了!

在工业的强力带动下,青岛向前、向上的步子更加坚实,城市经济的内生力不断增强,新的可能性不断“解锁”。

01

用数字化赋能,青岛工业的“观感”变了

看企业日子过得好不好,只需要看这项数据足矣。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青岛工业企业在产值产能提高的同时,质量效益也持续好转: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96%。35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总额实现同比增长,有8个行业的利润增速超过了100%。

如果说工业增加值是面子,那利润就是里子,面子重要,里子更重要。有增加值,没有利润,顶多算得上是工业大市,而不是强市。

这几年,青岛工业产值、增加值总体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根子上就是企业盈利能力在减弱。而造成盈利能力减弱的原因自然是竞争力减弱,背后又是因为错过了产业发展潮流,没能站上风口。

青岛工业曾经能够创造“上青天”的辉煌,是因为顺应了潮流,跟上了时代节拍;青岛工业慢了,则是因为没有顺应潮流,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尤其是过去10多年间,青岛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跟上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内生力、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的位置已经不那么耀眼了。

青岛认识到,工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巨变。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互联网深刻改变着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青岛振兴工业,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自我颠覆重构。

青岛选择工业互联网作为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三年来,青岛依托自身制造业产业基础和特色,抢抓工业互联网窗口期,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始终不遗余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今天,工业企业效益的提升充分验证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青岛三星精锻齿轮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具有45年历史的老企业,在2019年起“触网”布局数字化生产后,生产制造能力的改进和提升效果明显。“数字化车间解决了人员短缺和劳动力成本攀升问题,在产品不良率方面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设备停机率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产品竞争力大大提升。”董事长傅志刚介绍。

越来越多的三星精锻出现在青岛。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已认定智能(互联)工厂、数字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等相关项目462个。采样分析显示,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8%,产品不良率总体下降27.5%,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库存率下降35.2%,工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探索工业互联网,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不仅增强了青岛工业的内生动力,更让青岛形成了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先发优势。今年以来,青岛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和广度,继续夯实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成效和优势。

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岛工业企业依靠数字化赋能,青岛工业的面貌将焕然一新,内生力、竞争力也将不断提升,青岛城市的实力也将不断跃升。

02

项目“筑”根基,产业“链”未来

产业强不强,关键看有没有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这些年,青岛工业慢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项目、好项目少了。

青岛将2021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就是要用一个个项目夯实产业根基、培植城市未来。于工业而言,项目落地有着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收获过鲜花与掌声,也经受过“成长的烦恼”,青岛工业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有舍才有得,老路不能再走,绝不能“病急乱投医”,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青岛立足自身实际和产业发展趋势,聚焦聚力做强实体经济,攻坚突破未来发展,确定将13条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现代海洋、高端化工、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高效农业、高端装备等作为青岛发力的方向。青岛建立一套创新的“专班推进”“顶格战法”,规划了产业集群发展、企业梯队壮大、推进重点项目、打造招商高地、加快技术攻关、提速动能转换的路线图。

在此基础上,青岛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发展势头和行业潜力,提出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5个全国一流的产业集群。

延链、补链、强链关键在项目。根据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1-7月,青岛2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42.2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2.16%。其中,投资完成量、新开工数量前三位的均为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99亿元、156.23亿元、120.62亿元,新开工数量分别为24个、15个、15个。

这三大产业均为青岛重点发展的制造业产业,完成投资数额总计达到475.85亿元,占到了完成投资总数的50.5%,展现了青岛工业大项目优秀的落地转化效率,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绝对亮点。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条条产业链日渐丰盈起来。

以海洋经济为例。今年上半年,青岛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21.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1-7月,全市110个涉海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2.4亿元,开工率达到90%。这些项目的快速落地、快速开工、快速投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汽车产业能成为青岛工业发展的“压舱石”,离不开一汽-大众等龙头项目的带动,以及由此而加速集聚和完善的产业链。今年以来,总投资达120亿元的北京汽车整车(迁移)项目已于1月份开工建设;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为青岛市首家获得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并对青岛美锦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安排”了10位数的投资计划;总投资达230亿元的奇瑞汽车青岛基地,在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开工。

工业要实现智能化改造,发挥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很关键。以工业立市的青岛,长期以来面临“缺芯少面”的尴尬,成为青岛工业的一大“芯病”。

青岛埋头布局,多个大项目在今年收获了实质性进展。8月2日,青岛芯恩公司正式宣布8寸厂投片成功;去年落户西海岸新区的富士康,在今年7月成功实现首台设备进厂,预计将于10月进行试产;6月,京东方则在春季招聘简章中透露,其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于2022年正式在青岛布局落地。

由点(单个项目)成线(产业链),再由线带面(整个工业经济),可以说,一个个重量级的工业大项目夯实了青岛工业的根基,一条条产业链“链”起了青岛的未来。

03

未来善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深谙此理的青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方面进行了不少创新探索,采取了设立市场配置促进处、鼓励企业家提出产业政策蓝本、发挥商协会在经济社会治理中作用等一系列有力举措,青岛的市场化氛围不断浓厚,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感召力快速提升,为工业经济发展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都说南北方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差距上,而企业的差距又主要体现在资本的意识和运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上。

青岛着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以资本的力量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合一”,助力创新创业和经济转型发展,金融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送出“助攻”。

尤其是今年以来,青岛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比以往要突出,资金运作整体向实。上半年,青岛市制造业贷款新增210亿元,同比多增5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新增122亿元。6月末,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02亿元,同比增长44.5%,比年初增加302亿元,同比多增113亿元。

为了吸引和推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青岛落地生根,青岛国资频频出手,用真金白银实现战略性投资。

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京东方在资本的链接下与青岛互动频频。近日,京东方A百亿定增尘埃落定。此次非公开发行吸引了境内外多家知名机构参与认购,大摩、瑞银、高毅等顶流机构纷纷出手“抢位”,城投金控和海控资本作为青岛国资代表双双“入列”,总共获配13.2亿元。青岛通过资本介入这一高端制造业龙头的发展体系中。

在此之前,京东方(青岛)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已经签约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计划落地青岛的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也将有青岛国资入局,与京东方共同投资。

除了直接投资,青岛更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从而反哺工业项目。

近两年间,中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直接融资体系对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抓住这难得的“黄金期”,青岛通过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等,让企业、企业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近。

两年来,青岛举办各类企业上市相关的培训近150场次,参训企业超过12000余家次,参训人员约135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青岛企业家逐渐认知资本、力求借用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企业。

成效相当显著。今年1月11日,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敲钟上市,将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4.76亿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传动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发动机链生产线建设项目”以及“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

截至7月份,今年青岛市新增10家上市企业,尤其是6月25日至7月2日不到10天时间,4家青岛企业成功上市,平均不到三天,境内外资本市场就增添一家青岛企业的身影。

以数字化赋能产业,用项目落地为抓手,以产业链、产业集群配置产业资源,善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各司其职……

青岛工业来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跨越赶超的新起点,换道超车的关键窗口期已然开启。在摸索中前行,青岛正信心满满地迈向工业强市。

(作者 观象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