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与美丽同行 ——莱西市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初秋时节,行走在水集街道产芝村,村容整洁,一幢幢黑瓦白墙的古院落整齐有序,弥散着浓浓的“乡韵”,十分引人入胜;而这里只是我市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美丽乡村的一角。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时下,在莱西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广袤乡村正在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华丽蝶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抓统筹调度、抓问题整改、抓群众主体、抓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投入资金7.54亿元,出动人力1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5万余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发放垃圾分类桶9000余个,秸秆利用率达94%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1.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17%……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细化分工高效推进

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坚持顶格交办、顶格推进、顶格调度,建立“市主责、镇主事、村主体、农民主角”的责任落实机制和“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莱西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改厕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细化责任分工,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和政策依据。建立本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保障机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三年来预算内财政资金投入总额7.54亿元。落实奖惩措施,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对各镇街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坚持督查与媒体曝光相结合,并对曝光问题进行“回头看”,整改不到位、情况严重的约谈镇街党工委书记。市财政安排800万元奖补资金,对全年排名前70%的村庄予以奖励,激励镇村主动担当作为。

突出重点难点为村庄“美颜”

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12处镇街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15处,配备压缩式垃圾清运车128余辆、密闭式垃圾桶18000余个,村庄保洁员3600余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了“村集—镇运—市处理”的规范化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发放垃圾分类桶9000余个,安装垃圾分类宣传栏1148个,绘制分类墙体画和宣传标语5000余处,目前,全市861个自然村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坚持因村施策,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年内55%的行政村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秸秆利用新路径,利用率达94%以上,走在全国前列;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和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1.4万亩、废弃农膜回收点4处,农膜回收率达到81.2%;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17%,居于青岛市前列。

长效管护村容村貌

聚焦城乡、村村节点和房前屋后等“死角”难点,进行常态化、地毯式、全覆盖排查摸底、深度清理,出动各方力量1万人次,机械车辆800余台次,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2106处,清理各类垃圾5万余吨。开展“村村过关”行动,根据省清洁村庄标准,聘请第三方对我市清洁村庄达标村及普通村庄采取边整治、边验收的方式进行逐村验收,目前,已验收村庄327个。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原则,高标准打造美丽庭院,共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6668户。

环境变美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套长效管护机制。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和管理保护等落实到户,861个自然村将环境整治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鼓励镇村采取评星、打分、挂牌等方式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居民福利、奖励挂钩,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责任编辑  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