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中)介绍黄秋葵特别的开花、结果方式(摄影:项军)
村庄的常住人口不足300人,还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主,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现象,让山东青岛即墨区灵山街道于家辛庄网格村党支部书记于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面庞黝黑、身材敦实的他,对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于波接触到黄秋葵的种植,那时的黄秋葵在国内还是稀罕物,周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于波就自己查资料,去外地考察学习。慢慢掌握了黄秋葵的种植技术以后,于波的种植面积也渐渐扩大到300亩。每年的6月底到10月中旬,是黄秋葵的开花、结果期,黄秋葵的采摘有点特别,摘完一个果实后,黄秋葵会继续生长、开花、结果,所以黄秋葵无法使用机械进行采摘。于波选择雇用本村和周围村庄60岁以上的人员进行人工采摘,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科学种植、适度养殖,农场内的微循环让树更绿、水更清(摄影:项军)
于波是一个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在国家出台关于“家庭农场”的政策后,他第一时间办理了“家庭农场”的相关手续。除了种植项目,又增加了养殖项目。对于养殖项目常有的环境问题,于波介绍:“畜禽粪便可以作为肥料用于作物种植,植物秸秆又可以作为畜禽饲料,在实现农场内部微循环的同时,不给土地增加负担,保护绿水青山。”于波还借鉴茶叶的制作方式,制出了具有多种保健功效的黄秋葵茶。口感和效果得到客户的认可,积累了不少忠实粉丝,提高了黄秋葵的价值。
随着合作农户的收入越来越高,土地流转工作越来越顺利,农场的土地规模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1000多亩。
“作为农民,种粮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坚守。”在家庭农场土地规模变大后,于波大面积种植了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为机械化种植提供了可施展的舞台。“粮食种植方面,从种到收,全是机械化,现在我们飞防和植保无人机就有四台。”谈到粮食种植,于波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幸福。
“这些年一直从事农事,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面对这个问题,于波一脸轻松的笑容:“有党的好政策,有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没啥困难。”旁边的工作人员说:“回款出问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自掏腰包帮工人垫付各种费用。”当有人试图劝阻他垫付时,于波说,“乡亲们那么信任我,我吃点亏算什么,怎么能让他们吃亏。”
对于未来,于波的目标既简单又远大:“我是于家辛庄网格村党支部书记,大家伙儿又那么信任我,我愿意既出钱又出力,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小麦和玉米全部是订单式种植,剩余的秸秆可以还田作为肥料,科学种植,合理规划,适度养殖,为绿色长远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望着丰收在望的玉米,于波的脸上写满希望。(臧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