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3日讯 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谋划了全市范围内园林和林业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重点突出保护与发展并重,提质与增量并举,统筹全市园林林业一体化。

《规划》提出,至2025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5%、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7%、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236亿元、森林火灾受害率不高于0.5‰、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和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林荫路推广率实现85%、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古树名木保护率要实现100%。

《规划》明确了两大发展布局——

确定“一轴、两廊、三系、群线、多点”的园林林业生态结构布局。一轴是大沽河生态中轴,两廊是滨海景观生态廊道、北部生态廊道,三系是东部崂山山系、西部黄岛山群山系、北部大泽山山系,群线为河道和道路绿带等线形生态要素,多点为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林场、森林乡镇、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斑块。

确定“一带、三群、五区”的林业产业发展布局。一带为大沽河生态产业发展带,三群为崂山山系森林旅游发展集群、大泽山山系森林旅游发展集群、黄岛山群山系森林旅游发展集群,五区为北部特色林果发展区、西部木本粮油林木发展区、东部特色茶果发展区、中部林木花卉发展区、西南部特色林果发展区。

《规划》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科技六个方面出发,依托我市“山、海、城”地域特征,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海湾系统治理,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

生态保护方面。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勘界立标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全市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水平,科学编制规划,有效保护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提高森林管护水平,加强林地、湿地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强城区绿地保护,开展绿地普查,推进绿线划定;提高园林绿地精细化管护水平,创建精品绿地和园林式居住区;完善森林火灾综合防控体系和政策性保险体系建设,构建有害生物检测预报体系。

生态建设方面。实施森林生态廊道和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新建森林生态廊道100千米,增加河道绿化长度236千米;实施封山育林工程2000公顷,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更新和质量提升;推进郊野(山头)公园和滨水公园绿地建设,打造“滨海岸线公园-滨河公园”的青岛特色滨水绿地体系;实施生产绿地转型建设工程,将原市区内的生产绿地逐步完善成为中心城区内的公园绿地;推进立体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推进海绵型绿地建设,提升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达到70%以上;实施绿道建设和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完成500千米绿道建设,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5%以上;开展城区绿地公园品质提升建设,打造“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三级城市公园体系,完善“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服务功能;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立古树名木健康档案,做到“一树一档”,建档率达到100%,全面落实古树名木保护、管护、养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初步建成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框架,形成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基础。

生态修复方面。统筹实施包含生态修复造林、沿海基干林带提升、低产低效林改造的生态修复工程2000公顷;规划实施包含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森林抚育的森林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森林提质增效7650公顷。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建设点、线、面布局合理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推动森林旅游从观光向体验、康养等多业态并重方向转变;加强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加大珍贵树种种植规模,促进经济林、用材林产业发展;优化林下经济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发展模式;振兴林木花卉产业,引进培育推广林木良种,推动苗木花卉产业升级。

生态文化方面。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开展山东省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工作;拓展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创新“公园+”建设模式项目,打造多功能、多体验的公园式活动场所。

生态科技方面。强化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应用,成立生态智库,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行业科创能力与水平。深化行业改革,推动产业规模化,促进园林林业可持续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栋)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