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老师”让他们泪目……首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纪录片即将在城阳公映

一声“老师” 让他们泪目

首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纪录片《请叫我老师》9日在城阳公映 5名特教老师讲述幕后故事

有一群孤独症儿童,由于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隘,语言能力欠缺,普通人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人称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正是因为这群孩子,有了一个特殊的老师群体,他们时刻陪伴在这群孩子身边,通过爱的交流,慢慢打开了他们内心通往世界的那扇窗口......

教师节前夕,我国首部反映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者故事的纪录片《请叫我老师》,在青岛市城阳区录制完成,并在9月9日正式上线公映。昨天,在纪录片中亮相的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5名特教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他们陪伴孤独症儿童的幕后感人故事。

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孤独症儿童的老师们一起作出爱心加油。

初衷:让更多人认识“老师”

其实,拍摄《请叫我老师》这部纪录片之前,已经拍过《妈妈,谢谢你没有放弃我》、《微光》和《我叫豆豆》等多个反映孤独症儿童的公益微电影和宣传片。这次不同,在教师节前推出讲述孤独症儿童教师故事的纪录片,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的了解并认识这样一个特殊教育工作群体,这是国内首次用纪录片的形式来关注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

“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10多年,能深深体会到孤独症儿童老师的艰辛。但这一个特殊群体,却很少有人了解。”说起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青岛市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副院长兰孝松动情地说,《请叫我老师》这部纪录片是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早在10年前,因为国内没有哪个高校设有和孤独症儿童相关的学科专业,他们曾经一年花了数万元的广告费,却招不来一名专业的特殊教师。后来,随着高校开始设立这方面的综合专业,才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但由于这个工作的特殊性,不被社会所了解,也很少人真正知道这个行业幕后的故事。

“为了拍摄孤独症儿童老师的故事,有时候在学校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不回家。”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感统组组长程艳丽,作为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同时又是一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她亲历了历时两年的拍摄过程。这部由青岛农大拍摄的纪录片剧本,经过上百次修改后,经过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并定在教师节前一天上线公映。而在拍摄过程中,参与拍摄的青岛农大师生等志愿者,都常常被孤独症儿童老师的故事感动的流泪。

讲述:一声“老师”让人泪目

《请叫我老师》这部纪录片中,蒋娇娇是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同时也是孤独症儿童的一名老师。在没当老师之前,蒋娇娇和其他家长一样,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展现在世人前面,然而,在她成为一名孤独症儿童老师后,深深体会到了做为一名孤独症儿童老师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她决定讲述自己和孩子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这个特殊老职业的故事。

经过康复训练,蒋娇娇的儿子有很大好转。

儿子两岁多时,发现有些异样,不会说话,最后才知道孩子患了孤独症......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的蒋娇娇,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得这种病。随后几年里,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并取获得了中国孤独症康复教育上岗资格证书和0---3岁高级教师资格证。3年前,蒋娇娇成为城阳圣爱康复中心一名教师,在照顾儿子的同时,专门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

蒋娇娇说,孤独症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障碍,平时不与人交流,面对老师的反复训练,想让孩子学会叫一声“老师”,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她的儿子豆豆一直不会说话,直到后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训练,现在已经会叫妈妈和简单的交流。蒋娇娇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自己孩子的变化,让蒋娇娇看到了希望。于是,她把对儿子的爱倾注到了更多孤独症儿童的身上。其中有一名孤独症儿童,来到学校时才不到两岁,蒋娇娇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每天的陪伴呵护,到每天的练习发声,半年后,这个孩子突然叫了一声“老师”,让蒋娇娇激动地一下子流出了眼泪,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儿来。随后一段时间,看着一个又一个不会发声的孩子,喊出了第一声“妈妈”、“老师”,每一次都让蒋娇娇等老师高兴地流泪。

爱心:一个发音练了上万次

一声久违的“爸爸”“妈妈”,一节没有哭闹的课堂,一声“苹果”的回答,一句“老师,谢谢您”,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击掌”的肢体动作回应,孩子的点滴变化在不断地温暖着我的心,这就是孩子们给我最好的礼物。我要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让他们喜欢、愿意跟着一起学习、愿意跟着一起“打闹”。我也要成为每位家长的好朋友,建立良好的信任,更加密切地配合,让我们孩子的未来可期变成未来可触。我更愿意成为一名希望的传递者,将这份希望永远地传递下去......这段自述,可以看到,35岁的蒋娇娇虽然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只有3年时间,但已经对这个特殊行业埋下了深深的感情。

蒋娇娇的同事王晓慧,从事孤独症儿童教育已经9个年头,这位毕业于潍坊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才女,大学毕业不久,就在圣之爱康复中心任教至今。因为从教时间长,在《请叫我老师》纪录片中,王晓慧讲述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故事,更多细节更加感人。

王晓慧老师与同事交流经验。

“为了让孩子练习一个发音,一天至少要进行数百次反复练。”王晓慧说,一般孤独症儿童都有语言障碍,首先要训练发音,这不仅要求老师要有耐心,还要有心理学和感情上的传递。要想让孩子发声叫一句“妈妈”或“老师”,往往要练上至少半年时间。一天要反复练习上百次以上,为了一个发音就要练习上万次以上。

王晓慧说,除了练习发声外,最主要的是和孩子交流沟通。孤独症儿童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孩子见到老师很高兴,有的孩子会突然跑上来抓住你的头发,头顶头摸一下,这表示他想你了,你应该回应。还有的孩子高兴或喜欢老师的时候,就会上前拍一下或用身体撞一下老师,这表示他喜悦的心情。掌握了孩子们这样的心理举止,加上长期的陪伴和交流,一些轻度的孤独症儿童,很有希望恢复到基本正常的水平。每当看到孩子的的进步,都会让孤独证儿童老师感到无比快乐。

幕后:青岛“特教老师”将亮相全国

“王晓慧、董俊芹、蒋娇娇、崔红伟、王玉鹤......”纪录片中主要讲述的是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5名教师的故事。这部不到30分钟的纪录片,向社会讲述了孤独症儿童教育一线老师感人的故事。

从教3年的崔红伟说,她刚担任孤独症儿童老师的时候,经常遇到孩子对老师做出暴力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知道内情的老师会以平常心态平复孩子的心情。其中有一名大一点孩子,在上课时突然用一个木头玩具用力砸向崔红伟的头部,当时崔红伟并没有躲闪,只是顿了一下,让孩子恢复情绪。过了一会儿,这名孩子又突然冲了过来,用力掐住崔红伟的两只手,要不是家长听到声音及时进来,有可能会出现危险。但作为一个特教老师,并没有责怪,更多的是爱心的交流。因为他们知道孤独症儿童,有些行为明知道是错的,但自己无法控制。崔红伟遇到的这些事情,也都是王晓慧、董俊芹、蒋娇娇、王玉鹤等老师经常遇到的。他们将在纪录片《请叫我老师》里,向全国观众讲述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故事。

“影片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从拍摄制作上,难度都很大。我们没有专门学习过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没有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因为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家长和儿童,在拍摄上,无法像正常纪录片一样随时随地记录,因为大家对于这个群体的不理解,大部分家长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站在镜头前。”程艳丽介绍,之前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我叫豆豆》,是专门反映孤独症儿童,主要讲述了蒋娇娇和孤独症儿子的故事。而《请叫我老师》,是上一部的延续,不同的是讲述的是蒋娇娇本人和另外几名老师的故事。

你身边的好老师 请告诉我们

在我国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观海新闻向全社会开展“好老师、好故事”征集活动,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好老师,或有让你感动的老师故事,请拨打82888000告诉我们。(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文/图)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