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青岛前8个月施工许可增发8.1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9日讯 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如何,重大项目是“晴雨表”。

作为项目落地的关键一环,为更好服务落实“项目落地年”,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全面梳理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深化流程再造,不断提高审批效率,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时间减少4个月以上、审批实现“掌上办”、用“帮办代办”“送政策上门”等方式增加审批温度,在提高企业获得感的同时,推动一大批省、市重点企业快落地快开工。截至8月31日,今年青岛颁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1865张,同比增加8.18%,合同金额1718.70亿元,同比增加16.65%。

全过程审批时间减少4个月以上

“优化建设项目审批不是一般的修修补补,只有自上而下对工作的所有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从企业反映的不顺畅、不方便的点段入手,构建属于青岛自身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打通企业办事堵点。”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建设审批服务处处长王青炜说。

对此,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全面梳理原有审批流程,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对服务时限进行“应压尽压”,最大限度缩短企业的等待时间。同时,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对标对表建设项目审批的“深圳速度”“深圳特点”,立足青岛实际,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75个工作日以内,全省领先。

“针对以往施工单位办件多个窗口跑、多个材料交、多个单位问的问题,我们全面整合资源,实现‘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制定‘统一办事指南’,让企业一看就懂、一办就成。”王青炜说。

据悉,目前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700余件精简至400余件,80张表单整合至4套表单,表单要素由1606项精简至718项,每个审批阶段申请人只需提交“一套申请材料”,办事群众体验感得到了大大提升。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施工许可证,给我们项目节省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金地华章项目经理刘敏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刘敏所在的公司今年5月拿地,但相关施工审批手续尚未办好,若按以往流程去“跑手续”将严重影响项目的开工时间。

一直以来,“拿地周期”一直困扰着许多企业,从拿地到项目开工,企业需经过漫长的等待。对此,青岛制定“拿地即开工”审批流程图,通过各审批部门联动协调,充分利用“拿地周期”,审批部门提前介入并出具容缺预审查意见。待项目用地手续完备并达到法定条件后,审批部门即刻出具正式审批文件,项目单位最快在14个工作日内就可取得施工许可手续,平均提前2到3个月开工,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要“早开工”更要“早验收”,针对群众关切的竣工验收、新房交付问题,青岛推行“建成即使用”“交房即办证”工作模式。通过建立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机制,经联合验收现场查验合格后,建设单位承诺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竣工验收备案等相关工作,当场即可允许先行交付使用。规范商品房交付流程、明确商品房交付条件,推行“交房同步交两书”,对具备交付条件的房地产项目,构建房屋交易、登记、缴税全程网上办理服务模式,实现“一手交房、一手拿证”。

“掌上办”、“承诺办”为项目保驾护航

“不用跑大厅就好了”“手机能不能直接办事”“今天忘带施工许可证了,只能明天一早再来办”……群众的呼声,就是青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数字化改革的方向。

“目前,青岛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上线运行,市直部门和各区市建设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在审批管理平台运转办理。申报企业既可登录网页进行申报,也可以通过‘爱山东’、‘青e办’App青岛分厅进行办件查询、业务咨询等操作,建设项目审批实现了从‘大厅办’到‘网上办’、‘掌上办’的三级跨越。”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在网上申报建设类审批业务时,无需携带申报人员身份证原件,只需在办理业务前登录“青e办”APP,通过人脸识别后即可实现“刷脸办事”。截至目前,1900多家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刷脸办事”。

电子证照也被应用在了建设项目审批领域。1月30日,青岛市签发了全省首张新版电子施工许可证,实现了电子施工许可证在线查看、下载、打印,建设单位通过扫码即可展示出证照照面信息,实现亮证功能。同时,青岛创新实施远程数字化审查图纸服务,每个项目平均节约审图成本约1万元。

企业申报材料减少、申报流程简化,对应的是审批部门服务精细化、精准化的补位与完善。对于重点项目落地周期长、筹备材料难、材料修改多的问题,青岛以告知承诺制为建设项目高效落地保驾护航。并在此基础上,配合数据共享等手段,对企业需要提交的材料进一步简化。

4月27日,中车四方智汇港一期项目拿到了全国首张“零材料”申报施工许可证。“零材料”申报创新性以“告知承诺+数据共享+区块链”相结合的方式,7项申请材料变为“零材料”在线申请,土地、规划、招投标、建设资金、具备开工条件、身份证明等信息实现“免提交”。

“帮办代办”近3万件,为30余重点项目“送政策上门”

政务服务不仅仅是一张“证照”、一枚“印章”,更能体现城市的“温度”。在提升审批服务速度的同时,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始终坚持以帮办代办、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与企业“面对面”真诚互动的方式,让审批服务更具温度。

“自我们项目准备材料开始,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帮办代办专员就主动上门,积极为我们项目出主意、想办法,指导项目做好审批手续办理,项目落地的时间大大缩短。”中梁拾光映象项目负责人曹智男说。

据了解,针对省、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建立重点项目帮办代办机制,成立攻坚小分队,配备帮办代办专员,提供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程“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今年1到8月,全市各级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共为群众、企业帮办代办投资建设类审批25597件,双招双引项目3162件,大大节省了企业、群众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对于重大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审批决策层级高、环节多的问题,青岛拿出了“顶格协调推进”这一方法。今年以来,针对市南区六街口机械停车库工程、青岛大学医学院地块闲置房屋盘活利用等需多个部门协调推进的项目,召开顶格协调专题会议10次,为项目排忧解难。同时,建立“进现场、解难题”工作机制,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会同相关部门,进项目、送政策、解难题,现场为重点项目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今年前8月,先后为青岛国际邮轮母港、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30余个重点项目提供“送政策上门”服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