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加速度”!推动山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青岛海关这样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0日讯 截至今年8月底,山东自贸试验区已挂牌成立满两周年。两年来,青岛海关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为指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推动贸易转型升级、促进通关便利化等重点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监管创新推进制度开放,以制度开放吸引各类要素聚集,打造山东自贸试验区“引力场”,助其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种好“责任田”

近日,青岛海关对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拟陆续分批进口的一批植物组织样本完成审核,并提交海关总署进行检疫许可审批。审批通过后,企业即可根据需要一年内分批分次进口,无需逐批办理动植物检疫入境许可手续,实现“一次办理,全年许可”,大大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样本通关效率。

山东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优化海洋生物种质及其生物制品进口许可程序”,青岛海关首创进口生物样本“清单式”检疫审批模式,改变了逐批、逐类办理检疫审批的做法,支持企业按照同一大产品类别实施汇总审批。

青岛海关以总体方案为“蓝本”,不断擘画、延展自贸发展“蓝图”,为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注入强劲动能。在全面推进总体方案涉及海关25项任务的基础上,主动出台28项支持举措,分解79项扩展任务,逐项研究剖解,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开足马力落实推进。目前,总体方案25项任务已全部完成政策准备,具备实施条件;79项扩展任务,69项已做好政策准备。

深耕“试验田”

日前,一船共10万吨进口俄罗斯原油靠泊黄岛口岸实华原油码头,受益于海关“先放后检”监管检疫模式,经海关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无需等待实验室检测结果即卸入原油仓库。

“此前,油轮靠泊后等待检测结果一般需要2天,会产生几十万的滞期费,大家只能‘望轮兴叹’。”青岛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事业部经理曹鹏说,实施新模式后,原油基本即到即卸,在港原油船舶的非生产性停泊时间减少了大约50%。

这一模式由青岛海关率先创新提出,海关总署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不仅缩短了进口原油的提货时间,还大幅提升了港口的罐容周转效率,有力推动了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青岛片区已通过该模式验放进口原油256船次,惠及企业40余家,为企业节约成本约5.6亿元。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青岛海关从完善自贸创新制度体系入手,先后探索推出首创性监管创新举措40余项,5项在海关总署备案,12项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占总数的33%。

打造“样板田”

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支撑和基础平台,是“试验田”中的“样板田”。青岛海关结合片区定位和区域产业特色,实施“一区一策”“精准画像”,推动有关创新制度在综合保税区全面落地。

位于烟台综合保税区内的富士康(烟台)科技集团建有完整的手机、游戏机等生产链,随着更多的国产商品“走出去”,如何让他们“回得来”“修得好”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更好提供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的关键环节。

“借助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政策,不仅增加了订单种类和数量,也为我们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积累了经验,帮助我们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富士康(烟台)园区关务总管何长清介绍,今年以来企业从境外入区维修产品货值6600多万元,同比增长77%。

青岛海关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21项创新支持举措先行先试。目前,63家企业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40家企业落地实施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为企业节约成本近1.4亿元,促进了企业灵活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保税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功能日益凸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胡相洋 通讯员 李超)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