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快评 | 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

当前,越来越多城市在加快数字化转型,这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迫切性日益凸显。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权益已成为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益。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人。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但6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为10.3%,高龄老人比例则更低。这反映出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随着今后社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群体融入难度会越来越大。当其他人“一机在手,生活无忧”时,老年人却在出行、就医、消费等基本生活方面面临更多困难。

弥合“数字鸿沟”,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普惠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这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弥合“数字鸿沟”给予了高度支持。很多老年人存在受教育水平低、记忆力衰退等问题,难以记住复杂的程序操作,面对“不友好”的技术使用环境,会进一步增加抵触情绪。所以,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很多地方拿出具体措施,对政务App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青岛就将“青e办”掌上办事平台的“适老化”改造、建成长者服务专栏,纳入了2021年市办实事名单。今年年初,上海“一网通办”推出了“长者专版”,在App、微信小程序和支付宝小程序同时上线试运行。相比之前,栏目更简化,设置更易懂,还集纳了预约挂号、叫车出行等常用功能。浙江省将弥合“数字鸿沟”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最近很多老年人把此前删掉的“浙里办”App又加了回来,因为改造之后,之前感觉到的App字体小、功能少、办事绕等老毛病都没有了,用起来方便多了……这也说明,只有提升老年人的用户体验,“数字鸿沟”才有真正消除的可能。

转变思维,开拓市场,努力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弥合“数字鸿沟”,不能仅仅靠政府部门。应该看到,“鸿沟”背后隐含着“红利”,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也代表着巨大的老年数字消费市场。将来当“60后”步入老年期,他们对于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会更强,要求也更高。这就需要鼓励和引导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参与“适老化”,有效增加适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比如,北京市老龄委此前就牵头成立“智慧助老联盟”,字节跳动、链家等众多企业响应。数字助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也能加深对该领域的认知,便于确立先发优势。如果企业能在趋利和公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无疑会更有利于行动的持续性。

建设数字城市,不能让一个人落下,更遑论基数庞大的老年群体。这不是一笔简单的投入产出账,不存在划算不划算问题,而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等在内,整个社会都应为此携手同心,合力而为。(王学义)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