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已达到21个。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排序,我国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特大城市有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和大连。
青岛市区人口达到601万,位列特大城市第8位、全国第15位,较2019年上升一个位次(依据《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排名)。
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岛城区人口的变化趋势。观象君查阅往年住建部《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结合此次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2010年-2020年的十年间,青岛城区常住人口从276.28 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601万人,增加了325万人,增幅达到118%,翻了一番还多。
城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
数据显示,青岛建成区面积从2010年的282.33平方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758.16平方公里,增长了169%,10年间几乎长出了两个“青岛”。
入列特大城市,意味着青岛城市能级实现了一个大的跃升。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承载各种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国家明确提出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青岛将享受更多的国家政策利好。
面向“十四五”,青岛提出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等远大的城市目标,特大城市的资源禀赋、能级前景,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支撑。
也要看到,与前排城市相比,青岛的城镇化率还不高,城市规模能级还不够大,城市品质还不够高,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以国际通用的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化率为例。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青岛城区不断扩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常住人口为1007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9万人,城镇化率为76.3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53个百分点。
而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城镇化率早已达到100%,上海为89%,北京为88%,广州为86%;同类城市中,南京为87%,沈阳为85%,武汉为84%,杭州为83%,长沙为83%,大连为82%。
在国家统计局此次发布的21个超特大城市中,青岛常住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13位,城镇化率排名第18位,城镇人口位列全国第16位,城区人口则列第15位。这说明,青岛的城镇化率还不高,城区人口规模还偏小,与城市实力与地位还不相匹配。
站在入列特大城市这个新的起点,青岛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难题还有不少。
01、“大青岛”一步步走来
青岛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城镇化的历史。
青岛独特的区位和地理格局,决定了青岛独特的城市“生长路径”:从建置之初的偏居一隅、带状发展,到东进、西跨、北拓,从“环湾”,到“跨湾”,再到“拥湾”。
短短130年间,青岛实现了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嬗变,城市体格不断健硕,形象气质不断提升。
这个过程中,青岛建成区面积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0年-2010年十年间,建成区面积从119平方公里扩大到282平方公里,扩大了163平方公里。而从2010年到2019年九年间,青岛建成区面积从282平方公里大幅扩大到758平方公里,扩大了476平方公里,位列全国第11位。
同期,青岛的GDP从5351亿元,增加到12400亿元,增长了1.3倍,翻了一番还多。
从过去的“小而美”,到今天的“大而强”,青岛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眼下,大青岛正在谋求更“大”的发展。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发展,打造新时代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主城区。城阳区首次被纳入主城区。
坚持聚湾强心、主辅联动,打造与主城区协调发展的黄岛、即墨、胶州三大主城片区。
坚持网络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建设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四大功能性战略节点。
培育平度莱西青岛都市圈两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这意味着,未来的大青岛,将真正成为环胶州湾布局发展的湾区大都市,胶州湾将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内湖”,青岛的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将进一步跃迁。
近日发布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提出,构建“一主 三副 两城”的都市区空间结构——
其中,“一主”指东岸-城阳-原黄岛,共同打造更高能级的主中心城市,都市区综合服务中心;
“三副”指胶州、即墨、原胶南,打造都市区副中心城市,承担都市区专业化高端功能;
“两城”指董家口港城、蓝谷海洋科学城,打造都市区外围新城。
这意味着青岛将主城区范围从胶州湾东岸拓展到北岸和西岸。主城区在人才吸引、资源集聚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主城区范围的大幅拓展有利于突破青岛发展的空间束缚,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力。
面向未来,大青岛正一步步走来。
02、特大城市的“特殊待遇”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城市数量约700个。
特大城市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照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我国城市被划分为五类七档。
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根据这一标准,目前全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有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和大连。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青岛城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大关,达到512.7万人,首次晋级特大城市。
迈入超大特大城市行列,意味着城市能级的大提升。入围城市基本都是经济大市,21城中有16城GDP过万亿,而且城区人口排名基本与城市GDP排名走势相一致。
城市的演进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市场,城市是大,还是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是否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依据的。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承载各种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8%的人口、贡献了超过80%的国内生产总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覆盖的人口超过8亿人,贡献了占全国总量77.8%的生产总值。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正是中心城市中的中心城市。可见,在未来,国家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将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倾斜。
当前,国家正在着力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发展条件好,就应当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于青岛而言,作为山东的龙头、北方第三城,又是特大城市,理应扮演好关键角色,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为山东、为全国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03、关键是做好人的文章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强大国内市场的源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时代命题。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不仅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谁,关系到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入列特大城市之后,青岛迫切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城市的生长也是不可逆的,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否则就会留下遗憾,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后果。
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全国一样,青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甚至是短板。
首先是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城市对于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不强,产城创生态体系不够完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青岛有过辉煌,也有过不如意,尤其是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没有跟上IT、社交平台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内生力、竞争力不足。尽管近几年一直在奋力追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整体实力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同的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产业如何摆布,如何结构,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其次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青岛南北狭长、东西跨度大,城市空间大尺度离散,有限发展资源实现规模集聚难度大,发展密度和浓度不高。
再次是人口吸引力亟待提升。数据显示,青岛人口流动以近域流动为主,对市外人口吸引范围集中在胶东经济圈,辐射半径较小,影响力较弱。就现有常住人口规模,尤其是人才规模和层次,还不足以支撑起城市永续发展、向更高处攀登的雄心。
此外,青岛城镇化率不够高、城区人口规模不够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南北发展不均衡,广大北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如果能缩小差距,甚至拉到一个水平,那青岛城市体量和能级就将跃上一个大台阶。
城市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产物,其形成、发展、演进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需求。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对人“不贴心”,甚至“不友好”的做法和问题。
城镇化的外在表现是城镇规模的扩张,但其实质是人口的市民化。因此,城镇化的最大动力是人,想要让城镇化可持续、有效率,必须以人为中心。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涉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且还应当体现为推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子女教育、就业扶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应当倡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建设福利平等、机会公平、全龄友好的包容性城市,提高人的市民身份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十四五”期间,青岛应当更加积极顺应人口流动规律,畅通产业就业聚人、优质服务引人、优美环境留人等途径,让近悦远来。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