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4508名困难群众获救助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大场镇民政办,在我们家最无助的时候送来了关心和温暖,拯救了我们这个陷入绝境的家庭……”这是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吉利河村丁文运女儿通过市长信箱写给大场镇的一封感谢信。

今年6月24日,大场镇低保户丁文运在家中做饭时,因意外起火烧伤,医院诊断为多处三度烧伤,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村委在第一时间将此信息主动上报大场镇民政办,大场镇民政办立即按程序启动临时救助绿色通道,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2万元的临时救助备用金送到了丁文运家人手中,丁文运得到及时救助并脱离了危险。

作为全省社会救助改革综合试点,市民政局以主动发现为切入口,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打造“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通过数据筛查、基层摸排、预警监测、救助实施,做到“前台有帮扶救助、后台有监测预警”,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的多维性、智慧化、精准化。

丁文运能够及时获得“主动救助”,就缘于西海岸新区打造的“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在西海岸新区,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加强与卫健、医保、残联、扶贫等部门单位的数据比对共享,并收集媒体、信访、网络平台披露的群众遭遇急难的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镇街分析研判以便快速有效作出救助响应。镇街依托当地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及时主动收集所辖企事业单位、扶贫办、社会组织、各村(居)等上报的群众遭遇急难的相关信息,汇总到“一门受理”窗口进行分办、转办。在村(社区)层面,充分发挥基层人员“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先发现问题”的优势,成立由村(社区)干部、救助工作协理员、网格员、村(居)民小组长、社工、志愿者等构成的困难群众急难问题“主动发现服务队”,将“发现机制”纳入村(社区)职责范围,将走访、发现需要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村(社区)准入清单,建立完善困难群众摸底、上报制度。同时,将比对和摸排情况分类建立台账,及时掌握困难群体家庭收入、财产等变动情况和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急难情况,并按照“红、橙、黄”三个等级实行“三色管理”,分别实行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至少探访一次制度,根据困难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助到位。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23个镇街共建立995支主动发现服务队,建立“红、橙、黄”台账1641条,核实后符合救助条件490条。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不断探索社会救助模式,将困难群众申请施救的传统救助模式发展到主动发现、帮办代办,将“人找政策”“单一施救”发展到“政策找人”“综合施救”。今年,我市制定了《关于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界定了主动发现的对象范围,完善了部门联动、渠道畅通、覆盖面广、反应快速的主动发现救助网络,明确了主动发现的方法途径,完善了主动发现的工作流程,确保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主动发现救助困难群众4508人。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