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人的体验”,场景能力成海信“杀手锏”
将场景落地和运营放在首位,依托家电、智能交通、智慧社区等产业积累,构建打通家庭、社区与城市的智慧新生活之城
■9月27日,2021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会在崂山区开幕。
一边是城市持续高涨的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热情,另一边却是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正在经历混沌和曲折。究竟为何如此,又该怎样破除这样的困境?9月27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办的2021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会在崂山区开幕,大会以“科技融合产业·生态赋能经济”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头部企业的代表围绕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应用场景与新经济、能力建设与创新生态等多个主题分享观点,为上述问题带来不少启示。副市长张军出席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海信作为青岛在智慧城市赛道上奔跑的重量级选手,正在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生态圈等方式,持续放大强大的场景落地和运营能力,努力走出一条打通从家庭到社区再到城市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
步入“混沌时刻”
放眼国内外,智慧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接近我们的生活。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载体,大力发展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战略途径,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选择。
数字政府、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建筑……越来越多生活场景正在被改变。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渗透到城市建设中,深刻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与运行发展。
2021年开年,深圳、上海、南京、苏州、武汉等地轮番出台相关政策,正式开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智慧城市“新赛季”。
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诞生。历经十余年发展,智慧城市当下却进入了一个混沌时刻——一方面,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层出不穷,智慧城市建设如虎添翼;但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却又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怪圈,由于过分强调技术驱动导致对市民需求考虑不足,城市“智慧”大多散落在不同场景、不同业态,市民获得感不强。
问题出在哪儿?
“智慧的东西一定不是为了智慧而智慧,为了智慧而智慧一定是愚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现场分享时如是说。
在他看来,只有非常聪明地把问题解决了才是智慧,智慧城市建设要为城市的医疗、就学、交通、服务、科技、金融、文化等服务,以最快速的投入解决这些问题才叫智慧城市。换句话说,一个城市建了一个平台、有了几个大屏,但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是“白砸钱”。
“志存高远”的“海信智慧”
在智慧城市这个炙手可热的赛道上,华为等ICT“巨头”,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均是重要玩家。但即便如此高手林立,海信——青岛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代表选手依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维强在发言中指出,海信智慧城市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对家庭、社区与城市的全场景拉通,为市民打造便利、健康、智慧的生活体验。海信从顶层设计入手,打造了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首次实现将智慧家庭、社区与城市全场景、全业态的打通,从城市架构这一根源入手,为市民的生活体验赋能。
某种意义上,这样彻底打通家庭社区和城市,为用户提供至简品质有爱的智慧新体验的方案,只有海信能做到。
经过多年的产业布局调整与技术攻坚,海信已经发展成为在黑电白电领域兼具强大实力,同时在智慧社区、智慧城市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技术储备上领跑多年的企业。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曾在分享自己对于智慧产业的观察时表示,智慧城市就是从点滴的问题、点滴的痛点、点滴的场景里面一点一点地去长出来的。海信围绕全场景全业态智慧生活所做的技术深耕正是来源于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需求,来自多年产业和技术布局奠定的独特优势,当技术真正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场景问题,才是“志存高远的智慧”。
“截至目前,海信已经成功打造了150多个智慧场景,我们提出的‘智慧新生活之城’的蓝图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陈维强说。
不仅如此,海信“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落地后,可向下拉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上承载从家庭、社区到城市全场景智慧生活,形成互为基础、互为场景、互为生态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持续释放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促进龙头企业和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快速崛起,最终形成全业态、全数据、全智能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圈。
让技术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智慧城市固然要有好的理念、好的技术,但落地交付更是一个硬活儿。只有在场景中落好地,才能真正让技术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而这也正是当前行业的一大痛点。
海信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涉足智能交通领域,是不折不扣的行业“老大哥”。在智慧交通领域,海信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国内第一,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47个城市,2011-2020城市智能交通最终用户订单合计规模第一。这背后的秘诀就是场景落地能力。“到今天为止,我非常自豪地讲,海信在全国没有一个烂尾项目,没有一个项目没有完成交付,也没有一个项目因为交付问题没拿到钱。”陈维强说。
以智能交通为例,海信设计了160多个场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做,真正把问题研究透了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做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时,行业普遍面临车载电源不稳定等三大技术难题。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陈维强和技术人员在公交车上“坐得都快吐了”,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并拿出了解决方案。
2002年前后,海信交通信号机最早应用到烟台龙口时,陈维强带着研发人员大冬天蹲在马路边看信号机好不好用。“我在那边待了至少一个礼拜,工程师全程一个月,没有这样的做法,做不到行业里头最好的产品。”
再比如海信做城市云脑。海信深知,在城市云脑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使命便不仅仅是算力与数据的象征,而是要实实在在为具体的业务而服务。海信团队用了两个多月做调研,梳理政府部门和市民侧的真实需求,打造真正“好用”的城市云脑。以青岛城市云脑为例,平台呈现的数据不是简单的“托拉拽”式地呈现,而是直接对接了各级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和实时数据,初步实现部分综合指标在多领域、多维度、多口径下的综合对比分析,并在对标上海的1700项指标基础上,设定了3300多项城市体征指标,涵盖了30多个部门的73个业务系统、152个应用场景。
在胶东新机场,海信协助机场管理部门建设了国内首个陆侧综合交通一体化协同管理的智慧机场;在贵阳的人民大道,海信建成了全国首个5G智慧街区;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青岛上流佳苑社区,海信打造了智慧社区样板;刚刚闭幕的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海信技术团队保障了100余趟勤务路线的精准安全抵离,这是海信智慧交通安保技术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武汉军运会后,再一次在大型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强大的落地能力,海信拿下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项目。
海信还在加速“修炼”。
海信IOC系统在大会上正式发布。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管什么”与“怎么管”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但往往,面对城市千业百态错综复杂的事件,管理者往往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于复杂的城市管理,如果能通过智能化系统,像专家开具体检报告一样,通过科学、系统地“感知”城市,直接给出精细的“体检”结论,无疑将会极大提升管理效率。
为此,海信开发了城市IOC系统,即在城市云脑的基础上,打造拥有最全城市综合分析指标体系的“城市医生”及可即问即答智能分析的“领导驾驶舱”,共同对城市级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总结,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智慧城市场景的深耕和运营离不开生态合作伙伴。
海信正式发布生态战略,面向智慧城市各垂直应用、业务场景、云脑工具、算法开发及智能硬件等领域,广发“英雄帖”,构建强大合作伙伴生态圈,共同致力于以云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开发建设。“海信将基于二十余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与合作伙伴毫无保留地分享交流,并向合作伙伴提供开放的云脑框架及150余座城市市场的商务资源,为合作伙伴从技术到市场全面赋能,快速提升企业实力。”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设计师牟三钢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 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