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聚焦丨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质量”新高地

青岛日报9月14日3版

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物联网平台,增强工业互联网背景下质量品牌创新力

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质量”新高地

■卡奥斯智能+5G大规模定制虚实融合示范验证平台。

质量,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持续增强质量品牌创新能力,对青岛而言,已是鲜明的城市气质。

建埠之初,青岛即开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带动了质量的提升,催生了品牌的积淀。从轻纺工业的“上青天”时代,到制造业闻名遐迩的“五朵金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突出发展品牌经济,到新世纪大力提升品牌城市内涵,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岛走出了一条以质量带动品牌、以品牌振兴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的品牌城市之路。

当前,青岛正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如何跃升为质量新高地?日前,山东省2020年“质量月”在青岛启幕,启动仪式上提出青岛将全力打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物联网平台,答案由此明朗开来。

依托海尔卡奥斯打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物联网平台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是提升一个国家发展质量的基石,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为核心的NQI,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青岛作为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工业基础良好,各类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加快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培育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青岛创新思维,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与物联网有机结合,汇聚标准、计量、合格评定资源,依托海尔卡奥斯着力打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物联网平台。

海尔卡奥斯是什么?

海尔基于30多年的制造经验,在“人单合一”模式的指引下,不断创新迭代,推出了全球首家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由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创新实践。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十大“2019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作为全球引领的世界级工业互联网生态品牌平台,海尔卡奥斯位居首位。它是国际智能制造舞台上,代表中国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力军”,助推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引领中国制造业抢占时代的先机。

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标准就是质量赖以生存的“法则”。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产业格局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而标准体系则起到了在工业互联网生态中的顶层设计作用。

卡奥斯目前已在全球先后主导和参与了31项国家标准、6项国际标准的制定,覆盖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6大领域,让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引领。

以家电行业为例,卡奥斯牵头制定首个工业互联网标准。一改“数据孤岛”现象,在数据互认、互联操作等方面提供方案,与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相适应,以满足编码在国内外设计研发、生产及服务的需求。

建陶行业也是卡奥斯为行业赋能的代表案例。建筑陶瓷行业能耗高、污染重、行业竞争激烈,是传统旧产能的代表之一。卡奥斯着眼用户需求,推出建陶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生态品牌“海享陶”,从“纵向”与“横向”两大维度进行赋能:纵向来看,捕捉用户端个性化需求,引入优质行业资源,全面提升建陶企业核心能力,推动其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横向来看,各攸关方共同满足用户最佳体验,依据智能合约机制实现增值分享,平台不断优化创新。合作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赋能成效: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采购和销售两大模块实现突破——不仅使原料采购价格平均下降15%,还拿到了1000万元的大订单。

以领先的标准、精准的计量、权威的合格评定,驱动产业升级

不同年代,质量标准具有时代属性,企业不升级迭代,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在传统工业时代,产品的耐用、无瑕疵是质量标准,产品好不好就看质量硬不硬;互联网时代用户满意是质量标准,服务等于质量;到了物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逐渐趋向个性化、动态化,质量标准上升到满足用户的全流程最佳体验,体验即质量。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与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有助于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物联网平台将提供一站式赋能服务,创造物联网时代的质量赋能新平台,赋能生态方快速提升全流程竞争力。

标准只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概念很广,包括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计量等多个方面,现状相对分散,流程复杂,市场上的机构鱼龙混杂,企业要找靠谱的机构、走完全套流程费时费力,平台汇集了这些资源,可以让企业更加高效地对接相关机构,规范简化办理流程,提高质量。”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严鹏飞说。

针对企业端品质不均衡、缺乏合规性评估,机构端资源散弱、存在技术壁垒,服务商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难等痛点,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汇聚企业、NQI机构、服务商三方生态资源,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匹配市场供需能力,增强服务端商业活力;通过构建标准共享平台,规范机构标准体系。以领先的标准、精准的计量、权威的合格评定,驱动产业升级,激发产业动能,助力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的竞争力,打造全产业链的生态服务,实现生态攸关方共创共赢。

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工业互联网+质量”的“青岛方案”

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深入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推进“一站式”服务试点;规范检验检测行业资质许可,提升消费品领域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能力,为企业树立质量提升的示范标杆。

青岛启动打造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物联网平台,顺应了当下的发展趋势,将为全国乃至全球质量标准提供“青岛方案”。

“工业互联网+质量”必将日益成为持续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创新的重要手段,这也与青岛当前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不谋而合。

今年8月,青岛发布20条措施,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新动能,全力打造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其中提出,支持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对海尔卡奥斯等设立在我市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重点支持,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平台迁移,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青岛还下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其中提到,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探索联合知名互联网公司,在西海岸新区试点,整合全市标准、认证、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次性检验全球通行、知识产权全流程服务、质量高端人才“双创”集聚的综合服务平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立足制造业基础与品牌优势,青岛将深入推进互联网应用,不断探索和提高质量品牌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契合,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新高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春晓)

铺设“双创”赛道,提速青岛轨道交通技术创新

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中国中车专场在青成功举办,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发展赋能

■中车四方动车组车体生产线启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焊接作业。

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强有力的发展动力源,围绕核心技术企业上下游,打造一条闭合的产业链,则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日前,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首届中国中车专场在青岛圆满收官。大赛为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了一张智慧高速、纵横通达的“高铁网”,通过两个多月的激烈角逐,来自全国28个省和计划单列市的135家企业搭乘“中国中车”,围绕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比拼,最终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分获成长组和初创组一等奖,跑出科技创新的“加速度”,为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创新、延链强链奏响了时代强音。

产业“火车头”接轨双创平台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始于2012年,是我国推进“双创”平台建设的工作范本。今年的大赛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突出产业需求。其中,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通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织举办,鼓励大企业打破边界,整合细分领域的产业资源,探索和建立大企业和小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和专业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帮助大企业做精做强、小企业发展壮大。

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龙头创新引领、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中国中车作为轨道交通产业“火车头”,首次接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向全国中小企业鸣响产业协同的嘹亮号角。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首届中国中车专场,由中国中车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共同承办,中车各一级子公司、中车(青岛)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协办。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大赛全程通过云平台以网络连线方式进行,新材料、智能制造、能源与动力等技术领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云端开展供需对接。参与比赛的科技创新中小企业与中国中车核心资源衔钩接轨,为高质量复工复产夯实了技术创新基础,为产业迸发出了更加强劲的新动能。

企业相互赋能产业协同创新

此次大赛是中国中车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平台、强化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据了解,参加决赛的12家企业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浙江、陕西和青岛,这些项目代表了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其中,6个项目聚焦能源与动力方向,主攻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和动力电池电机的安全和能耗管理;4个项目聚焦装备智能化方向,重点开展智慧养护、自动控制、雷达监测等技术创新,是我国推进“新基建”发展的重点攻坚领域;两个项目属于材料科技方向,它们利用热沉材料、超级铜材料解决高功率芯片散热和能量损耗等问题。

所有参赛代表在线上与决赛评委展开互动交流和精彩答辩,参赛者详述自身技术在轨交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实际应用和市场前景。整个赛场以实现协同创新为核心,各方围绕产业供应链、研发能力互补、数据共享、股权投资、园区落地等合作领域,共同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来自中车工业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的“超级铜”技术斩获初创组桂冠,该企业代表章潇慧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超级铜’项目希望有机会继续凝聚各方面社会资源,融合技术与资本,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项目的真正落地,实现国家、企业、科研人员共同受益。”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在赛后提到,“通过‘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对接配资源’的平台机制,大赛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了碰撞思想、交流成果、展示风采的云上舞台,同时也促进了产业资本、行业数据、顶层技术等创新资源与最新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中国中车希望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特色产业轨道,让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搭乘上‘高速列车’。”

据悉,首届中国中车专场决赛选拔出的一二三等奖企业将推荐入围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在大赛最高舞台上展示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创业风采。

集聚资源构建产业新生态

此次决赛由来自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青岛市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等7个机构的产业和创投专家组成,赛事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全国各地的投资人和企业家进行直播。

“我们希望通过大赛的逐层选拔和需求对接,发掘拥有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与中国中车携手共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美好未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保明在决赛中表示。该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以轨道交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将为参赛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提供融通发展机会。

中车资本旗下的中车(青岛)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作为大赛协办单位,专注轨交领域的创新技术和成果转化,此次决赛企业将优先纳入创业投资尽调范围。总经理陆建洲作为决赛创投评委表示,“进入决赛的企业聚集高端应用,有的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有的实现进口替代、有的是问题的解决者。中车创新创业基金通过本次大赛了解到了这些硬科技企业,下一步将深入与企业沟通,开展投资和加大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加速成长。”

除了中车产业资本,此次决赛还获得了社会投资机构的关注,深圳同创伟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管理合伙人丁宝玉、上海创业接力基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祁玉伟在线上参与了项目评审。丁宝玉参评项目后赞叹,“参赛项目非常有特色,在各自领域排名前三。我们的投资逻辑是,第一,看团队是否优秀;第二,市场空间是否广阔;第三,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决赛项目都很‘靓丽’,希望有机会在中国中车组织下与12家企业做进一步对接。”

青岛加快形成产业新发展引擎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加速向智慧铁路迈进,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成为亟待突破的当务之急。吸引优秀科技力量融入轨道交通产业生态,优化全产业链,进而实现价值链、生态链升级,正是中国中车此次搭台的目标。

作为此次大赛的承办方之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也向优秀项目发出了落户邀请。“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我们将努力呵护每一颗企业种子的茁壮成长,聚焦核心技术攻坚、聚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速创业项目成熟落地,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引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主任秦青松表示。

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示范区紧抓青岛功能区改革要义,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布局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科技研发园区。通过国创中心的“虹吸效应”,示范区已先后引进了多个高端科研院所入驻,助力区域内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这些科研院所的引进,使“研发园区”的科技研发链条持续完善,将对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形成强力支撑。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使示范区又迈出了创新发展的新一步,探索以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企业梯次培育为特色的集群发展新模式。

以双创大赛为契机,技术融合、人才融汇、产业融通必将在青岛加快推进,更多轨道交通产业链科研资源、生产能力必将向青岛加速集聚,中国中车和青岛市央地协同发展,一幅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发展生态画卷将伴随着高速列车的鸣笛声徐徐展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邓学晖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