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烟台专场,围绕“开放创新、绿色发展,奋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主题介绍有关情况。
据了解,烟台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产业快速成长,创造出了四个“第一”:一是形成全省第一的规模体量。2020年,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50.8万千瓦,占全市能源装机总量45.5%,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二是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海阳核电是全省首个建设并唯一投运的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自2018年10月投运以来,累计发电556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6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93万吨。
三是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海上风电。今年9月13日,半岛南4号风场首批风电机组顺利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年底前将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同时创造了多个“全国首次”:全国首次实现海上升压站全国产化、首次完成首台海上风机整体吊装、首次建成风、光、储综合利用海上风电项目。
四是实现了全国第一次核能供暖。海阳核能清洁供热工程首开国内先河,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今年将具备45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覆盖海阳全境,海阳也将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近年将向烟台市区供暖,并有序向青岛、威海等周边区域延伸,推动半岛一体化绿色供暖。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表示,烟台正在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把“双碳”产业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实施一批标志性示范引领工程,创建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以“三抓三聚”,努力实现“双碳”新赛道上的换道超车。
一是抓统筹聚合力。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和央企大企合作,成立碳中和发展集团,组建碳中和研究院,全面开展烟台“双碳”摸底调查和“双碳”发展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组建“双碳”产业发展基金,积极申报国家碳中和试点城市。10月19日,烟台市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届时海内外“双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组织、重点企业将齐聚烟台,大会将重磅发布一系列重要事项,同步举办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中国(烟台)核能安全暨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等高层级展会。
二是抓规划聚资源。烟台正在重点谋划“一谷一区一岛”建设。“一谷”,就是规划建设丁字湾“双碳”智谷,借助核电布局优势,联合“三大核”等实力央企,推动核、风、光、氢、储等“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导入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科技研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联动青岛、威海等周边区域,开展与日韩清洁能源产业技术交流和重大项目合作,打造胶东经济圈融合发展先行区、中日韩清洁能源合作先导区。“一区”,就是规划建设“3060”创新区,依托烟台总部经济基地,规划建设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集中引进一批清洁能源总部、研发机构、“双碳”展示评价等新业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国内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山东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岛”,就是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开展“碳汇+数据+金融+文旅+民生”深度研究,加快实现岛上车辆、渔船等绿色能源替代,探索5G+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零碳立体场景,研究绿色GDP指标建立、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实现机制,配建新型储能系统,创新“零碳旅游”服务产品,强化海洋碳汇功能,到2025年各类“海底森林”面积突破50万亩,高水平打造全国首个国际零碳岛。
三是抓链条聚产业。紧紧抓住清洁能源大发展黄金机遇期,研究制定清洁能源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以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为主线,以核能、风电为主要突破口,促进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核能方面,加强与中核、国电投、中广核合作,建设综合性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工业供气、水热同产同送、综合智慧能源等核能综合利用项目,打造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市,到2025年,基本形成完整的核电产业链体系。风电方面,依托蓬莱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深水大港条件,建设中国北方风电母港,规划建设烟台风电母港产业园、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园两个园区,加快风电主机、塔筒、叶片等配套项目建设,打造一港两中心(风电服务保障母港、陆上运维中心和研发制造中心)。未来3-5年,烟台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要达到1200亿元,装机容量占比要达到55%,成为全国“双碳”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闪电新闻记者 王安琪 李鹏飞 闫瑾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