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工厂蒸汽机车展明日开展,近200人老照片等待“寻亲”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30日讯 10月1日,四方工厂蒸汽机车主题展《时代的笛声:四方回响》将在青岛市杭州路16号的老厂区门前正式开展。这是去年10月120年厂庆时,民间公益展《飞旋的瞬间:四方情怀》的姊妹篇。

展览以1950年“国庆”号蒸汽机车剪彩开篇,在八个分专题中,以珍贵老照片重现解放后工厂蒸汽机车时代荣光,图文并茂讲述主人翁和工厂故事,以人物寻踪方式进行工业遗存的人文传承。

从1949年6月青岛刚解放,工厂修复机车参加7月1日胶济铁路通车仪式开始,到当年11月抢修 “中苏友好”号、1950年仿制 “国庆”号,到1952年自制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表现了四方工厂勇于担当,为经济重建、中苏友好、抗美援朝效力。“胜利”型“人民”型“上游”型研制生产,代表了蒸汽机车黄金时代的前进步伐。1966年最后一台机车出厂大合影,象征着工厂蒸汽机车时代结束,也给展览画上了句号。


布展刚结束,展览吸引了若干路人驻足观看。


以蒸汽机车发展为主线,展览发掘出为 “八一”号、“国庆”号、中苏友好”号做出突出贡献的丁学文、曹俊密、贾培谟、黄德成、刘可春等珍贵照片及工作场景,首次披露领导“国庆号”“八一号”制造的首任厂长刘伟照片,刊登有关报道的《人民日报》等老报纸引人注目,为机车典礼进行美工装饰的当地画家是谁也揭开谜底。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老职工,长期从事厂史研究和宣传的张成表示,这是民间有关四方工厂蒸汽机车的首次专题性展览,有一手史料发掘、考证、研究支撑,有口述历史补充,带有文史性质。它是开放、互动式的,通过人物寻踪传递亲情、友情,也是厂史研究、文化传承的生动形式。


青岛技师学院的学生放假前赶来观看,听厂史专家王玉森的讲解。


一位四代同厂的工厂干部表示,展览呈现了大量几乎湮灭的珍贵史料、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看到前辈辛劳前行的身影,看到长高长大长壮了的城市和工厂,感慨万千。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业于斯,应该在传承工厂精神财富中,和后人一起蹚出更远更宽的路。他赞同展览后记的看法:以忠诚立德的主人翁意识,以技术立身的工匠精神,以大局立功的历史担当,以争先立言的创新气魄,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人文价值。


工厂职工在辨认老照片上的熟人。


青岛市文化学者臧杰表示,百年四方机厂旧址作为青岛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和宗庙式象征,对青岛的大工业养成、产业工人塑造、技术人才围聚都有重要作用,它以大厂的角色和城市生活多个层面紧密互动,曾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它的丰富过往和现实存续,使得它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都是现代工业连续发展的绝佳样本。老厂区渐行渐远,也使得它在工业遗产保护、地方文化研究的天平上,分量在加重,迫切性在增强。这场文史类展览也是发掘保护、文化传承的一份深情表达,之后可以探讨更持续的模式,使研究与传播有更远的未来。



据原四方工厂老职工、青岛技师学院干部于涌介绍,去年的展览是几位老职工操持的,今年有众多中老年职工及后代热情支持,厂史专家及我市文史、传播专家热心指导、参与,展览上了一个新层次,这使他感到欣慰。他介绍说,立体地展现那个时代,展览不仅有机车产品,更关注劳动者主人翁,表现当时工厂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于涌说,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大合影极为珍贵,近200人入镜创工厂记录,展览筹备中已辨认出40人,引发极大关注。他期待老照片上的人物展期内被更多地辨认出,给后人留下宝贵记忆。

布展刚结束,一位退休老职工闻讯赶来,他认出了照片上四五位老同事,颇有感慨地说:“这个展览是用心挖掘出来的精神财富,是一笔无形的遗产,这是留给后辈的珍贵记忆,将有长远的引领作用。”(张同俊 文/图)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