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不能,关键在“能”!青岛未雨绸缪,保障供应,夯实城市“动力之源”

“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一旦停了电,不方便同样“说不完”。

8月下旬以来,受国内煤炭供需趋紧、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国内煤电油气运行出现较大波动。近期,全国多地出台限电措施,局部地区还出现了居民用电被拉闸断电的情况,引发人们的担忧。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出现“补偿式”“报复式”用电,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迅速。由此引发电煤供求关系变化,出现供求紧张局面,又逐步传导至电力供应领域。近日,山东省连续启动有序用电工作,这或多或少会对全省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拉闸限电”,这个已经久远得有些模糊的记忆被重新唤醒,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看似不可能发生的能源短缺问题。

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能源消费势必“水涨船高”,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而“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

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了新时期做好能耗双控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将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可见,同GDP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样,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以消耗更多的能源为代价。

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推动能源革命都是必由之路。

近日征求意见的《青岛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在分析青岛能源发展现状基础上,明确了青岛能源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确定了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提出了保障措施,是指导青岛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颇有些未雨绸缪的前瞻性。

01、青岛能效,全省第一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十八世纪以后,煤炭、石油、电力的广泛使用,先后推动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能源从此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三五”以来,青岛不断拓展能源供应渠道,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全面强化节能增效,深入实施煤炭消费压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切实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电力总装机622.8万千瓦,总发电量达190.8亿千瓦时。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77.8万千瓦,占新增总装机的85.4%。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大幅提高、燃煤发电量占比持续下降。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23.4%,较2015年提高16.7个百分点;燃煤发电量占比66%,较2015年降低23.4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青岛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15年的36.3%、36.1%、5.5%、22.1%优化到31.8%、36.2%、7.9%、24.1%。其中,煤炭消费由2015年的1486万吨下降到2019年的1388万吨,占比较国家、省分别低25个百分点、35.2个百分点。

LNG运输船抵达青岛LNG接收站码头

2020年,青岛能源消费总量3187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27吨标准煤/万元。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山东省2019年度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分析报告》。报告通过对全省16个地市的综合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费量、应纳税额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排名,青岛单位能耗产出效益居全省第一位,烟台、济南分列二、三位。

今年前7个月,青岛市全社会用电量为312.58亿千瓦时,位列全省第6位。其中,工业用电量168.4亿千瓦时,位列全省第8位。

这与青岛GDP、工业营收规模在全省的排名(均为第一),形成“倒挂”,印证了青岛的高能效。

02、对外依存度偏高,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

复杂国际形势对能源安全提出新挑战。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调整,呈现出生产供应重心西移、多中心化,需求重心加速东移的发展趋势。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能源合作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安全风险加大。

能源约束日益凸显。从资源禀赋来看,青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主要能源绝大部分依赖外购,容易受政策环境、运力紧张、价格波动和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能源短缺风险依然存在。

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存在薄弱环节。2020年,青岛外网供电占比高达60%,高峰时期电网承载能力已近饱和,并且外部电力输入通道单一,供电可靠性不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提高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天然气供应多由央企主导,地方政府调控手段有限,自主性不强。

此外,能源结构深化调整任务艰巨。2019年,青岛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比76%,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形势严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与江苏、广东、上海、深圳等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领域,风电、光伏等装机容量达253.2万千瓦、占比40.6%,但发电量仅44.65亿千瓦时、占比23.4%,仍相对较低。

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工业副产氢纯化项目

近期能源供需偏紧也直接或者间接传导到青岛。目前,受价格高位运行影响,企业大批量高价采购、补充煤炭库存意愿不足,大多以保持中低位库存运行为主。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因配套企业限电时间不同步,零部件生产进度不同导致汽车整车、家电组装效率降低、工期衔接不畅,纺织、玻璃制品、食品、新材料等行业对于生产设备连续性工作程度要求较高,限电生产会导致设备成本损耗加剧。

今年5月,山东省能源局就印发《2021年全省有序用电方案》,要求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电力供应时段性紧缺形势,有序衔接电力供需,维护正常供用电秩序,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切实保障居民生活、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和重要用户电力可靠供应。

根据该方案,全省电网负荷缺口300万千瓦以内不安排青岛有序用电任务。即便如此,青岛还是未雨绸缪,自8月1日起,就启动有序用电方案,综合运用避峰生产、错时生产、设备检修和轮流生产等手段,重点限制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企业用电,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等重要客户的用电需求,最大限度减少电力紧张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03、开源,节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面向“十四五”,青岛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更为强大且稳固的“能源底盘”作为支撑。

鉴于青岛能源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未来,必须通过“开源”,强化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提升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规划》提出,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强化本地电源支撑,推进大型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266万千瓦。到2025年,青岛主力电源新增年发电量实现大幅提升,本地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氢能源公交车正在加氢

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以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为补充,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规模化发展,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到2025年,天然气供应和储气能力大幅提升,原油和电煤储备能力稳定增长。

风电领域,发挥深海资源优势,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光伏发电上,重点建设即墨区、西海岸新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应用基地,打造胶东半岛光伏发电示范标杆;海洋能及地热能上,探索波浪能、潮流能与海上风电综合利用,推进海洋能协同立体开发,开展省内地热资源供暖示范。

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大头。“碳达峰、碳中和”好比给能源发展“戴上了紧箍”,能源革命迫在眉睫。

能耗双控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本目的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节流”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规划》提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计划,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实施城区燃煤锅炉天然气替代工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其他城区、农村地区“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工作。持续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等清洁能源供暖规模。积极推进居民生活、交通、工业等领域“电能替代”,进一步提高城市电气化水平。

实施煤炭消费压减计划。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按照煤炭集中、清洁利用的原则,减少非电行业燃煤消费。在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动煤炭清洁化高效利用。加大落后燃煤小热电、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

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从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优化能源要素配置,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深挖节能潜力。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重点领域节能示范工程。

“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等顶层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指向,那就是高质量发展。只有坚决打破路径依赖,早谋划,早着手,才能率先突围,赢得主动。

面向未来,青岛能不能赢得主动,能不能进位赶超,重中之重是做好“能”的大文章。

作者 | 观象君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