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6日讯 今天,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在城阳举行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收割测评会,测产工作人员在专家的监督下进行小区收割,经现场脱粒及水分测定,最后折算成亩产。经测评专家组现场实打收割测评,编号为yc2003的水稻品种亩产580.06公斤,编号为yc2009的水稻品种亩产达到779.1公斤。目前,分布在全国的12个海水稻示范推广基地已陆续开始秋收工作,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引领下,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00万亩。
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中心及盐碱地改良分中心,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其品种研发优势,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对优良稻种进行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目前耐盐碱水稻品种已在全国主要类型盐碱地开展推广,覆盖山东、内蒙古、浙江、新疆、青海、黑龙江、河南、陕西、江苏、宁夏等省区,团队还结合自主开发的“后土云”智慧农业云平台,将农业视觉识别、农机自动控制、农业传感器传输和控制、农业物联网组网等技术应用于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和专家在线指导,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全过程追溯等,通过多种技术综合运用,进行标准化农业生产,以农作物全生命周期为核心,开展耕种管服全流程服务,全面推进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海水稻“十百千”工程。
“今年的水稻长势比去年要好,由于基地的土地改良已经进行了3年,并采用了智慧农业手段,从秧苗的繁育到水土墒情分析等都做到了更加精准,增产在5%以上。”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上马基地种植总监王亚菲掂了掂沉甸甸的稻穗说,“目前这边的盐碱地已经通过了国土部门的认定,达到了耕地的土地标准,我们计划在秋收之后,开始小麦的种植,有望实现稻麦两季双丰收。”海水稻让盐碱荒滩变成了良田。
袁隆平院士青岛海水稻团队从2012年开始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的研究,历经多年的配组和选育,成功选育出一批优良耐盐碱水稻品种可用于大田种植,2020年首批耐盐碱水稻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农业发展要坚持种子是农业‘芯片’的核心,创新育种技术,巩固品种自主能力,提高单位粮食的产量,我们还要坚持保护耕地这个命根子,扩大耕地面积。从生产模式上讲,要继续推动农业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科学预判抵御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面对当前异常复杂的气候和全球粮食安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研发事业部负责人万吉丽分析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农业、耕地和粮食安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大方向。因此,承载了边际土地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使命的耐盐碱水稻产业正蓄势待发。通过海水稻、土地改良、智慧农业服务、三产融合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新方向、新空间、新动能、新模式。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协智慧农业联合体及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海水稻产业协创平台三大国家级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的伟大愿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通讯员 杜德乐)
责任编辑: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