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绿色共识,引领“能源未来”!青岛日报专版聚焦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19日1版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19日3版

凝聚绿色共识,引领“能源未来”

与会各国嘉宾纵论更大范围的能源技术创新合作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但过去提及更多的是油气等传统能源合作,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潮的兴起,绿色能源已经成为能源领域合作的重中之重。

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坚定地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也瞄准了水电、光伏、风电、氢能等绿色能源,深入合作、共享成果。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众多重量级嘉宾畅谈绿色能源发展规划与目标,纵论更大范围的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将绿色能源作为未来能源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支撑。

10月18日,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碳减排是大势所趋

“一带一路”的能源转型和减碳对全球的绿色转型和减碳至关重要。相关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占全球的60%以上,产量占全球的40%以上,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30%以上,同时新能源资源量也占到全球的60%。

不少“一带一路”能源出口国正在努力摆脱石油依赖型经济,扩大可再生能源布局,致力于成为氢能、太阳能和风能先驱。

专题会议上,嘉宾分享观点。

“在世界可能面临严重能源危机的时刻,当前各类传统能源价格飙涨,各国也许应该加快速度,更加坚定地落实稳定可持续的能源计划。”伊拉克石油部长能源事务顾问阿卜杜勒·巴奇介绍,能源转型一词并非针对石油行业,而是指石油行业的碳排放。伊拉克能源转型计划包含三大方向:能源效率、伴生天然气回收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可以提高能源效率,消除石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从而保障能源安全。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礼表示,阿联酋在2015年就发布了《2015-2030绿色议程》,在未来15年要将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2%投资于绿色经济,2050年阿联酋能源战略的目标是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结合起来,以满足阿联酋的经济需求和环境目标。到2050年,要将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份额从25%提升至50%,并将发电产生的碳足迹降低70%。目前,上海电气正与迪拜水电局合作,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

摩洛哥同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计划,目标到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52%。“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只能通过地区以及国家间的进一步扩大合作来解决,我们将继续努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欢迎合作伙伴加入我们的能源转型中。”摩洛哥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部长莱拉·贝纳尔说。

严重依赖近海石油相关业务收入的东帝汶,正在研究油田设施改造为碳补集和碳封存项目的潜力。东帝汶石油与矿产部技术顾问吉尔塞尔·博尔赫斯说:“目前白玉乌丹油气田是唯一还在继续为东帝汶创收的油田,其生命周期已接近尾声。随着白玉乌丹油气田的产量下降,东帝汶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其他替代资源来进行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继续为国家创造收入。对于绿色能源转型和安全的承诺体现在我们的长期工作计划中,尤其体现在通过发展储能、燃料储存设施、人力资源、可再生能源相关主题投资和研究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

此外,塞尔维亚能源部门也在编制2050年战略文件,包括《国家综合能源与气候计划》和《能源战略》,预计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至少达到40%,并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塞尔维亚副总理兼矿业与能源部长佐拉娜·米哈伊洛维奇表示,为此制定的新投资计划中能源和采矿项目超过17亿欧元,建设大中型水电站,投资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氢能战略将成为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少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能源普及率低、人均能源消耗量少问题。但即便人均碳排放量并不大,许多国家仍然积极制订碳中和计划。

“孟加拉国人均碳排放量仅为0.4吨,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55吨,然而我们仍然承诺将孟加拉国打造为碳中和国家。”孟加拉国电力、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国务部长纳兹鲁尔·哈米德介绍,“我们关停了10个煤炭火力发电站,容量总计8451兆瓦。垃圾发电、海上风电、生物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是亟待我们探索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技术难点亟待突破

近期全球多地因煤炭、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供应问题,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这让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企业看到了绿色低碳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合作机遇。

在水电、风电、光伏、氢能等绿色能源中,氢能是与会各国政要和企业家谈论最多的话题。不过,现阶段的煤制氢仍然贴着高碳的标签,生产1公斤的“灰氢”要产生10公斤的二氧化碳,只有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才是未来的方向。

在晶科能源全球副总裁钱晶看来,制氢的技术和成本已不是问题,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氢的储存、运输以及应用市场,尤其是要提升氢燃料电池的使用量和生产量。她介绍了光伏制氢的相关突破——2016年晶科在阿布扎比的一个光伏项目的电价是2.42美分/千瓦时,2020年做到了1.35美分/千瓦时,现在在沙特实现了1美分/千瓦时的电价,光伏制氢可以做到生产成本每公斤在1.5美元到1.7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10元制造1公斤“绿氢”,基本接近煤制氢的成本。

“随着以后煤越用越少、煤价越来越贵,而光伏电价的成本越来越低,它们的成本差异会越来越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更好的定位,比如是成为日本韩国这样的氢能使用国,还是沙特这样的氢能输出国,抑或是像中国一样既是生产大国又是消耗大国。”钱晶说。

“我国西部光伏、风力发电等绿色资源丰富,随着技术进步,发电成本下降迅速,但不宜大规模储存。因此将绿电转化为绿色氢能,掺入遍布全国的天然气管网,大规模输送到清洁能源需求旺盛的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西氢东送成为可能。”针对氢的储运技术难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仲文认为,长距离大规模管道输送能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在输送工艺、材料、安全、核心装备等方面存在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掺氢比例、管材性能、安全保障、输氢压缩机以及核心软件研发等。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孙耀唯认为,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从去年开始已经进入平价时代。如果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还要克服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动风光储能以及风光储氢的低碳化。

在电化学储能、氢能、机械储能、抽水蓄能等几种储能技术上,施耐德电气海外总包业务总经理吕宁最看好电化学储能的前景。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了水利特别发达的国家外,电化学储能是最有潜力的。施耐德可以提供电力互联互通的设备,在无锡工厂也做了储能的样板。”

中广核集团副总经理施兵用一组数据揭示了核能在碳减排中发挥的作用——在过去50年,由于使用了核能,全球碳排放量减少了740亿吨,相当于减少了近两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总量。“核能作为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低碳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未来先进核反应堆除发电外,还将应用于制氢、工业供热、既有供暖、海水淡化、合成化工产品等领域,进一步帮助其他行业拓展。”他说,“能源转型需要打破原有技术市场资源的发展惯性,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实现多种能量流数据流的深度融合,建立新型低碳的能源生态系统。”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建中认为,“一带一路”能源的转型发展还面临很多技术难题。他提了三个建议:“一是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特别是技术创新合作中,一定要明确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图,要避免因技术方向的颠覆性变化而出现颠覆性的错误。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性比较大,各种能源的投资主体、创新主体也比较多,特别是新能源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化石能源以产业、行业、企业为界限的创新模式,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转型的创新生态。三是‘一带一路’的技术创新合作既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要考虑到能源转型本身的普惠性,建立一套适合‘一带一路’能源转型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共享的体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19日4版

推动包容发展,破局“低碳转型”

区域电网建设、能源互补系统打造、能源互联网等成为会议焦点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 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能源合作,正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迫切,10月18日开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传递出了这样的信号。

当零碳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全球还有超过7.5亿无电人口。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脱碳”“减碳”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电力等能源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对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通过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寻求破局之道,更成为当务之急。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一带一路”伙伴间应该围绕区域电网建设、能源互补系统打造、能源互联网建设等方面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能源合作,以更好迎接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全球能源转型革命。

与此同时,关于如何更好推进合作,嘉宾也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助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专题会议现场。

急切求解“绿色能源”之道

在全球能源革命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减碳或零碳时间表。

蒙古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产能要达到30%;乌克兰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比1990年减排60%;冈比亚则提出了4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众所周知,加快在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上取得突破,是推进能源转型和零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可再生能源上具有天然的资源禀赋,但由于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上尚无太多积累,实践中其实面临不少难点。

老挝能源与矿产部部长道翁·蓬乔表示,老挝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大力推动水电发展不仅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还能够让老挝通过电力出口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因此水电项目是近年来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根据计划,未来老挝九成以上发电量将来自水电。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水电依靠的是河流,当河流流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时,输电系统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会导致电力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老挝期盼通过能源合作,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出席会议的中外嘉宾认真听取报告。

蒙古能源部长纳·塔宾贝赫也表达了类似期盼。“蒙古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目标,还面临诸多挑战,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能源合作正好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

马耳他能源、企业与可持续发展部长米利亚姆·达利则更为直接地向与会嘉宾发出了邀请,欢迎企业将马耳他作为创新与合作的试验场,实现共赢。她表示,马耳他正在全力推进本国的脱碳计划,未来10年将形成新的能源系统。但与此同时,马耳他土地稀缺,能源多元化程度有限,希望通过合作能带来新的空间和方向。

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冈比亚和乌克兰。冈比亚石油与能源部部长萨尼扬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能源领域还有十分巨大的合作潜力,瞄准提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未来冈比亚也将增加对可再生发电系统的投资。乌克兰能源部副部长雅罗斯拉夫·德姆切科夫表示,乌克兰将会制定全面的能源转型计划。在推进减碳的过程中,乌克兰将加快退役老旧火电厂,同时加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这将为合作伙伴创造更多合作新空间和新机遇。

能源跨区域互联备受关注

如何破解上述“疑难”?

不同国家和企业正从不同维度开展探讨和尝试。

跨区域电网建设是被提及频率较高的一个关键词。在老挝,推进与中国电网间的输电线路建设是2023-2030年间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区域间电网的建设,实现与中国电力资源的优势互补,让可再生电力资源更好优化配置。冈比亚也表示,要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电网,实现电力的出口,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马耳他也正在加快第二条与意大利间的电网建设。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能源互联网也成为业界探索的一大方向。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秘书长伍萱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在他看来,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和使用的重要平台,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依托能源互联网,能源发展方式能实现3个关键转变——能源生产向清洁主导转变,能源配置向全球互联转变,能源消费向电力中心转变。

对于能源互联网能产生的综合效益,伍萱给出了几个数据。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到2050年将能够根本解决供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全球平均用电的成本下降40%以上,让人们享有可持续能源和现代化的电力服务;实现清洁发展方面,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比重将超过90%;拉动经济增长上,全球能源互联网预计总投资将超过35亿美元。因此,能源互联网也正是促进“一带一路”能源互联互通的重要方式。

能源结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必须统筹成本、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多能互补因此也成为探讨的重要方向。

西门子能源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姚振国表示,燃料转换和多能互补是能源转型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方案将会并行存在,比如电厂煤改气、光伏风能输电变压技术、低碳燃料燃机等,只有经过这一阶段才能迈向深度去碳阶段。

GE亚洲区EPC及战略大客户总经理魏小兵表示,据预测到2040年,全球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装机占比将超过40%,但它们的发电量占比却只能占到全球发电量的大概28%。它们的间歇性特征让它们的稳定性较低。所以在过去十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间的互补利用领域进行了探索。以美国为例,它通过在国内进行大量煤改气工程,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十几年里,美国碳排放大概降低了33%,其中有40%得益于天然气的使用。在她看来,单一能源模式无法实现能源需求,国家和企业间应该加强在多能互补方面的合作。

“没有最佳方案,只有最合适的方案”

智慧碰撞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如何加快将这些理念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也成为大家探讨的焦点。

不论是零碳经济目标的实现,还是国家间能源合作的推进,都没有一定之规,这是与会嘉宾达成的基本共识。苏里南自然资源部长大卫·阿比亚莫佛表示,应该在制定符合本国国情能源转型计划的基础上,加强能源投资和产能合作。

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姜士宏看来,设定符合自身利益的个性化方案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发展更加可持续的重要支撑,自身的经济状况、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电网情况等因素都应纳入综合考虑。

魏小兵也持类似观点。在她看来,各个国家要因地制宜,能源转型“没有最佳方案,只有最合适的方案”。

在能源转型中逐步深入探索的中国企业和高校,也将在“一带一路”能源转型实践中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核电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内容。中核集团总经理顾军表示,多年来中核集团一直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核电新能源,巴基斯坦的卡拉奇K-2核电项目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海外首堆项目,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机组海外首堆最佳建设业绩,对助力巴基斯坦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继续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核电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加快提升双方人员合作水平。

不只是中核集团。中海油、中石化、中国能建、南方电网等企业也纷纷针对未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进行了布局,依托自身在海上风电、氢能发展、传统油气业务转型创新等领域的优势,助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

除了项目和产业,人才也是重要的合作方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表示,近年来学校针对能源转型拓展了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布局,同时联合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同时联合更多高校和企业,通过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

《全球碳中和之路》智库报告发布

技术创新和市场构建将成推动碳中和关键

探寻全球碳中和路径,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了《全球碳中和之路》智库报告。根据报告,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全球合作,其中,技术创新和电-碳市场构建将成为推动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

会议现场设置了智库报告展。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是2016年成立的我国首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致力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合作组织在全球设立了7个区域办公室和65个国家代表处,会员总数达到1230家,覆盖134个国家;与联合国机构、100多个国家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在能源、气候、环境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出版发布50多项专著和报告。

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院长周原冰介绍,探寻全球碳中和之路,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各国和全球的能源开发路径,既要解决农业系统的转型,也要解决企业发展的转型,也要满足原材料循环,实现绿色发展。

探寻碳中和之路,也就是探寻净零排放路径。这里的净零排放是指基于一个基准目标,尽可能快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剩余温室气体排放量相等的温室气体从大气中移除,以平衡排放,达到净零。 全球净零路径包含两个阶段,即碳达峰和碳中和。经过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测算,第一阶段以化石能源总量控制为重点,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2025年左右将实现全社会碳达峰,峰值435亿吨左右,能源活动碳排放峰值约为350亿吨;第二阶段以能源系统转型和全面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关键,加快化石能源存量替代,2050年左右将全社会实现碳中和、2060年左右将实现全温室气体中和。报告通过测算为多个行业和地区提供了净零路径的实现模型。

如何实现净零排放?报告认为,零碳负碳技术的创新发展对实现全球碳中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7大领域30余类关键技术。具体来看,报告认为,应该以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先进输电和电能替代技术为核心,形成切实可行的优化技术组合,能够以经济可靠的方式满足碳达峰、快速减碳及全面中和各个发展阶段的技术需求。

周原冰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并不认同“只有未来出现了颠覆性技术才能实现碳中和”的观点,而是认为,目前技术经营路线的趋势是正确的,在充分考虑各个技术成熟度的同时进行技术优化升级和科学规划,未来能够以经济可靠的方式来满足碳中和进程中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需求。

“在技术创新之外,市场也是推动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周原冰说。根据报告,全球电-碳市场建设是指以能源互联网为物理载体,以机制产品创新为核心,推动市场深度融合,逐步推动两个市场管理机构、参与主体、交易产品、市场机制深度融合,将最终推动国家、跨国、跨洲市场融合发展。在市场建设时,应该采用“国家市场—洲内市场—全球市场”的架构,有序推进全球电-碳市场建设,2050年左右建成全球电-碳市场。

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全球合作。根据报告,通过共商共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同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创造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多重效益。能源系统投资预计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创造的综合价值累计超过800万亿美元,相当于1美元的能源投资获得9美元的综合价值。(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 光/文 傅学军/图)

更多新闻: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加速扩容: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青岛发布多项成果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