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找到你,熟悉的陌生人

“敬爱的志愿军叔叔们,这本书是我最宝贵的书,为了使他起的作用更大,为了志愿军同志来学习他的精神,我要把它送给最敬爱的人——志愿军,望学习保尔的精神。新乡中学 林春芳 1952.2.21”

视频: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陈通 梁睿 黄硕

一本泛黄的小说读本《保尔》、一段手写留言,以及绣着“革命到底”4个大字的蓝色荷包——这是青岛纪志世老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收到的慰问礼物。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这本书和留言成为战友们的精神食粮。老人一直珍藏至今,带着它辗转大江南北,度过了70载的悠悠岁月。

“找到林春芳,代表战友们当面感谢她!”成为老人的朴素愿望。为了帮老人圆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发起寻找,联合山东、河南多家媒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林春芳找到了,就在泰安!

“我见到最可爱的人了”

人们都说“见字如面”,70年前,心系国家安危的两位青年通过沉甸甸的文字隔空对话。此次见面,是初见更像是重逢。10月19日下午,随着疾驰的列车从青岛向泰安出发,纪志世手捧鲜花不停地向车窗外张望:“等这一天等好久了,我希望越快越好,见到捐书人!”

视频: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陈通 梁睿 黄硕

得知纪志世要来的消息,林春芳也非常感动。“能从朝鲜战场上活着回来,太不容易了。如果他身体不如我,我就去看他!”而此刻,两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铄地站在一起,岁月安稳,是给那些流血和牺牲的战士最好的答案。

纪志世和林春芳见面。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陈通 摄

“我认识你的名字啊,可你连我是谁都不知道。我代表我的战友,向你赠书表示感谢。”送出准备好的鲜花,纪志世用一个标准的军礼表达了所有的情绪。“大妹子,朝鲜战争胜利,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老哥,这花应该送给你,我见到了最可爱的人!我哪有什么功劳啊,你们才是浴血奋战的人!”虽然腿脚不是太好,林春芳依然执意要站起来迎接这位老哥。林春芳一直对志愿军充满敬意,“当年我也想上战场的,可惜年龄不够没去上,那个年代没有人顾自己的安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再捧起70年前的那本《保尔》,林春芳读起其中她最喜欢的一段话,她回忆道:“那时候中国年轻人都爱看这个书,很多话都能背过,这本书帮我们树立了人生观,刻骨铭心啊。这本书对我有激励,我想让它对前线也有激励!”这也是林春芳当年捐出这本书的原因。

“战场上最缺的就是精神食粮”

1951年春节,为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纪志世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志世回忆起年少时的投笔从戎,依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我只有这一个念头!”

“当时的战争环境真的很艰苦,志愿军天上没飞机,地上没坦克。为了不暴露目标,部队不做饭不开火,经常是一把炒面一口雪,这打不倒战士们的坚强斗志。”纪志世老人回忆,战场上虽然缺粮缺炮,但是最缺的却是精神食粮。

当年文工团来到前线慰问士兵,带来了国内群众为志愿军捐赠的礼物,“当时分给我们连的就是这本书和这个荷包,里面还盛着糖果、点心,这份深情厚谊支撑着我们度过了战时的艰难岁月。因为我识字,所以战友们在停战时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我念书。”纪志世回忆,这本《保尔》他不知念了多少次,至今不少篇章还能背得下来。

“让这种精神照亮更多的人”

这本《保尔》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良师益友”,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林春芳展示当年捐赠的《保尔》。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陈通 摄

在那特殊的年代,一本书,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两位青年产生共鸣;一本书,给了战场上和战场后的人无数鼓舞和慰藉。一本书,见证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谊”。而此时,两位老人还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将这本书捐赠到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当年与我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很多已经走了,可是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鼓励仍在,希望能够将它捐赠出去,让这种精神照亮更多的人。”纪志世老人说。“像保尔一样去奋战,像志愿军一样去奋战。”林春芳老人也勉励当今的年轻人。(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