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直击 | 青岛87岁抗美援朝老兵重回丹东,一番话让人感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3日讯  今天,经过将近10个小时的行程,青岛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纪志世,在傍晚时分抵达了鸭绿江畔的丹东。当年,他从这里入朝,又从这里凯旋。如今,已过去70多年。

这次重回丹东,是来了却一个特殊的心愿:将自己珍藏70年的《保尔》一书,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早上5点多,老人早早起床,仔仔细细“打扮”了一番。临行前,特意拿出准备好的一份报纸,将《保尔》“包装”起来。

“这本书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他承载的精神,从抗美援朝至今始终激励着我。虽然我万分舍不得,但我知道,纪念馆才是它最好的归宿。在那里,能让更多人通过它知道我们当年的故事,还有我们国家当年所经历的困苦。”纪志世说。

由于当天青岛没有直飞丹东的航班,加上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决定让老人飞到沈阳,再坐动车前往丹东,以避免飞机多次起降增加老人身体负担。这次出行,也是老人第一次坐飞机。

飞机抵达沈阳之后,路途中原本沉静的老人,话明显多了起来。登上前往丹东的动车之后,老人的思绪很快飘到了70年前,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1951年秋天入朝的,那时去丹东坐闷罐车,没有窗户。一个‘罐’坐进一个排,大家紧挨着,很挤,睡觉是‘通腿’睡。好不容易停车,看看外面,房子低矮,树也不多,破旧得很。”纪志世边说边指着动车窗外闪过的道路、楼房,“你看看现在建设得多好,绿化也好,完全两个样子。”

一个半小时的动车旅途,纪志世没有休息,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看。当列车上响起“下一站丹东车站”的广播时,老人深情之中透露出一丝丝“近乡情更怯”的紧张。

走下列车,站台上方悬挂的“丹东站”三个字,立即吸引了老人的目光。整个行程中,从未拿出手机拍照的他,快走两步离开众人,选取角度开始拍照。“丹东以前叫安东,丹东是后来改的。”他向身边的记者说。

走出火车站时,夜幕开始慢慢洒向这座边陲城市。似明似暗之中,火车站上的“丹东”二字发出红色的光芒,站外大街上车来车往,四周是参差又密集的楼宇。

看到这熟悉而陌生的“故地”,老人一下子激动起来。

“那时候和现在没法比,可以说是天地之差。我看着现在丹东的环境,非常非常高兴。当年我们抗美援朝的力没白出,出得对,出得好!”(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陈通 刘汉锋 金璐 梁睿 黄硕)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