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后服务=“合理加课”?看看这些学校的别样“打开方式”

在青岛,“一区 (市)一策、一校一案”的“5+2”课后服务已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虽然同属义务教育学段,但小学生和初中生两个群体却有很大差别。因为初中生面临升学压力,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初中课后服务可能基本等同于 “合理加课”。事实上,岛城不少初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实施方案和支持体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 “打开方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高大伦讲解三星堆考古经历。


青岛二十六中在课后服务中搭建读书分享平台。


  青大附中学子聆听高大伦讲座记录的笔记。


作业减量让学生享受“课服”

在青岛实验初中,每天17时10分下课铃一响,一部分学生有序走出校门,还有500余人继续留在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直至18时30分才离开。

这一个多小时,留校的同学们都在干什么?操场上灯火通明,大家可以尽情挥洒汗水,放松紧绷的学习神经;练习室里,管乐、舞蹈、合唱等社团紧锣密鼓地排练,同学们享受着艺术带来的悦动时光;教室内,学生们或自觉查漏补缺,或自主拓展知识储备,有不懂的地方,“顶配”教师团队随时指导。记者发现,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赶作业的学生极少,多数学生的作业在放学前就已经完成了。

“课后服务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单纯延续,而应该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据青岛实验初中副校长安扬介绍,学校以作业减量增质作为打造完备课后服务的切入点,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负担,为他们真正享受课后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有声。作业减量兼顾提效,对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校的“硬核”作业展评中,重复抄写类作业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们反复打磨出的思维导图式手抄报、家庭小实验等分层、分类又实现学科融合的作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弹性“课服”背后的人文关怀

课后服务如何推行才能更贴心?家长、学生最有发言权。在青岛七中,本学期开学前,学生们就收到了课后服务调查表。学校深入了解了家长和学生心中较为理想的课后服务持续时间及具体服务内容,最终制定的方案是将每个级部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分到多个教室进行自习,由值班老师陪伴指导,并实行错时错峰放学,避免交通拥堵,也为开车的家长接孩子提供便利。

面对课后服务的选择,学生们最大的感受是自由。据学校教导处主任张林介绍,青岛七中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名单并非固定不变的,想参与的学生可以随时申请加入,想退出了也可以及时退出。每周统计一次的动态摸排模式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和负担,却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也为家长们接送孩子提供了最大便捷。

 “孩子在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学习,氛围好,还有老师辅导,比在家学习专注度更高。 ”七中学生家长刘女士说,以往自己下班晚,担心孩子回家老玩手机,参加课后托管后她少了这方面的顾虑,并且发现孩子的学习效率确实有所提升。

挖掘资源引领“智思行远”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号召,青岛二十六中充分挖掘校本资源,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精心设计了“智思行远”五大主题课程模块,以独具特色的学科书单和拓展项目,创新实施课后服务课程的提质升级。

在刚刚推进完成的九月“文萃”主题课程中,语文组教师参照“中学生必读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了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集《城南旧事》,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带领同学们精读、细读,展开话题讨论和个性指导。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丰盈,主动在配套研发的《阅读记录卡》中摘录美妙词句,回答精选问题,开启延伸探究。师生之间的情感共融、思维碰撞和观点互通描绘着静享阅读的课后服务精神图谱。

九月“文萃”主题课程临近尾声时,学校还搭建起相互学习、交流共赏的读书分享平台。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认真准备、自信参与,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人生感悟。 “九月的‘文萃’主题课程刚结束,学生们就已经在期待十月的‘奇思’主题课程了。 ”青岛二十六中副校长孙琳涛介绍,“智思行远”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丰沃的成长土壤,为家校协同共育搭建更高端的平台。

特邀专家打开炫彩“课服盲盒”

“青大附中一直致力于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开学后,从家长和学生需求切入,推出了‘三化’课后服务。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周元春提到的 “三化”指的是多元化、全员化、个性化——全校学生自愿参与,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满足个体需求,最终目的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在青大附中,50多个社团为同学们支撑起更广阔的课后服务空间,也进一步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学校为社团引入丰富资源,比如创建于2016年的燕鸥剧社,是中国香港知名戏剧导演叶逊谦的“经典力作”;有名师指导的管乐团,则登上过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会、澳大利亚悉尼音乐会等世界音乐盛会的舞台;山鹰科学院的导师阵容更是堪称“梦之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乃胜、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徐星、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就在一周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三星堆段子手”高大伦,带着他40多年的三星堆考古经历和研究成果登上了山鹰讲台,金句频出,引导学子们探索熠熠生辉的中华古文明。(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琰)


编辑:于娜


分享到 分享